中國的水問題太棘手了!
北方土地干得裂開縫,老百姓喝水都緊張;南方卻動不動發大水,莊稼房子被淹。
國家花大力氣建的南水北調工程,已經往北方送了 600 多億立方米的水,相當于裝滿 4200 個西湖,可北方還是缺水,南方還是有洪澇。
傳統調水辦法好像到極限了,現在有人想出個狠招 ——從天上調水!
天河工程的提出與論證
清華大學的王光謙教授一直研究怎么用好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他看到全球氣候變暖后,中國西北干旱地區缺水越來越嚴重,傳統調水都是在地面修水渠、建水壩,就想著能不能從天上的水汽入手。
通過人工干預調整這些水汽的分布,說不定能解決西北的缺水問題。
這個想法提出后,2016 年 9 月正式進入論證階段。
一方面,國家 "十三五" 規劃里提到要節約用水、控制用水,給這類項目提供了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中國搞人工增雨很多年了,積累了不少經驗。
再加上 2015 年柴達木盆地干旱特別嚴重,當地生態快扛不住了,急需要新的解決辦法。
當時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了 12 家單位,提前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對水汽進行了觀測,收集了大量數據,為論證做準備。
緊接著,9 月 18 日到 20 日,全國 27 家單位的 76 位專家,來自水利、氣象、航空、生態等不同領域,都聚到西寧開會。
三天的會開下來,有三個重要成果:一是確定青藏高原東北邊每年能利用的水汽有 120 億立方米,差不多是太湖儲水量的四分之三。
二是計劃到 2020 年,建立 10 個固定觀測站、5 套移動雷達和 2 架探測飛機,形成天上、空中、地面一體的監測網絡。
三是制定了評估生態影響的辦法,決定邊建設邊監測,分階段根據情況調整方案。
這次論證會讓 "天河工程" 從一個想法變成了可以具體操作的計劃,為后來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做好了準備。
天河工程的實施路徑
要實現從天上調水,首先得把大氣里的水汽情況摸清楚。
天河工程規劃了一套天上和地面結合的監測辦法:天上靠衛星和雷達,每隔 15 分鐘就能拍一張全國的水汽照片,1 公里內的細節都能看清,哪兒水汽多哪兒水汽少一目了然。
再加上一種能穿透云層的雷達,能測出不同高度的水汽含量。
地面上,打算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建 10 個固定監測站,每個站都裝上高精度設備,30 公里內云朵怎么移動都能實時追蹤,還會配 5 輛可移動的雷達車,哪兒云層變化復雜就開到哪兒去監測。
把天上和地面的數據合在一起,就能畫出詳細的 “水汽地圖”,知道大氣里的水汽往哪個方向流動,確定在哪里進行人工干預最合適。
摸清水汽情況后,接下來就是怎么調動云層了,主要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叫 “云泵站”,原理有點像給云層裝了個巨大的風扇。
利用水流會順著彎曲表面流動的現象,設計一種曲面的鋼結構,就像幾個大喇叭口朝著水汽來的方向圍成一圈,當高速氣流經過這些曲面時,就能帶動周圍的云層順著喇叭口的方向移動,就像用漏斗把云 “兜” 到缺水的地方。
不過這個辦法有兩個大問題:一是這種大型結構要建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高原,得能扛住強風和巨大的溫差,材料成本非常高。
二是驅動氣流需要大量的電,初步估算,一個中等規模的 “云泵站” 每小時的耗電量,相當于 30 萬個家庭同時開空調,必須配套建設專門的發電站,比如光伏電站或者小水電站。
第二種辦法是 “驅云彈”。
特制的彈藥里裝著碘化銀或者干冰顆粒,用火箭或者無人機送到 3000 到 5000 米的高空,彈藥炸開后,這些顆粒就像讓水汽變成雨滴的種子。
但這里的關鍵不是讓云馬上降雨,而是在合適的位置提前播撒這些顆粒,讓云層在移動過程中暫時不降雨,等飄到西北干旱地區上空再集中下雨。
不過這種方法需要精準掌握云層的溫度、濕度和移動速度,還要防止催化劑撒太多影響當地生態,每次作業后都要檢測雨水里的有害物質含量,確保符合國家標準。
這兩種方法不是也單獨使用,而是要搭配起來。
天河工程的潛力與意義
目前來看,天河工程對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特別有用。
像新疆每年種地缺水 40 億立方米,要是這個工程能送來 20 億立方米,就能讓 1200 萬畝農田有水澆,每畝能多打 150 公斤糧食,一年總共多打 18 億公斤,夠 600 萬人吃一年。
甘肅民勤那邊土地沙化嚴重,要是來 5 億立方米生態水,能攔住 1000 平方公里的沙地擴大,比傳統挖渠調水方便多了,能把青海的水汽跨 2000 公里送到新疆,讓天上雨水、地上河水、地下井水連起來循環。
從經濟和生活來看,寧夏干旱地區種高效農業,每畝要 300 立方米水,多 10 億立方米就能多開 330 萬畝良田,每畝能賺 1.2 萬,一年多賺近 400 億。
還能減少災害。華南每年暴雨損失超 500 億,這工程能讓大暴雨減少 20%-30%;華北地下水漏斗區每年靠它補 5 億立方米水,地下水下降速度慢 2 米,減少地面開裂維修的錢。
說白了就是 “雨天少下點猛的,旱天多給點水”,既保障西北產糧,又保護東部經濟,關系到 13 億人吃飯和 300 萬億 GDP 的安全。
技術方面也很厲害,計劃發射 150 顆低空衛星,看大氣濕度更準,暴雨預警從 30 分鐘延長到 2 小時。
“天河氣候模型” 能裝 3000 億數據,提前 15 天看清 300 公里內水汽,算得比國外快 40%,風電企業用了后發電預測更準,誤差從 18% 降到 12%。
新型催化劑讓人工增雨效果提高 50%,用量還少 30%,這技術還能用來凈化工業廢氣,預計 2030 年做成百億市場。
這些技術搭起 “空天地一體” 監測網,給智慧城市、航天等打基礎。
在國際上,全球 110 個國家缺水,中亞每年因干旱損失 120 億,咱們在新疆的成功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做了示范。
2023 年上合組織把咱的技術納入合作,在咸海流域做跨國試驗;2024 年聯合國把它列為創新案例,建議在非洲推廣。
這讓咱們在全球水資源治理上的話語權提升 35%,從以前跟著別人學,變成現在帶著別人干。
結論與展望
這個工程為人類解決水資源問題打開了新的思路,在未來科技和持續努力下,它將對中國和全球的水資源狀況產生深遠影響,為人類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與自然和諧共生奠定基礎。
我們期待著天河工程能夠實現“天上調水”的宏偉目標,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問題帶來新的希望。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