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象新聞報道,始于7日凌晨的印巴大規模沖突,在當地時間10日下午戛然而止。巴基斯坦對印度發起“銅墻鐵壁”軍事行動,以回應印軍的導彈襲擊。印軍隨后表示“不會升級沖突”。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和印度外交秘書唐勇勝先后宣布印巴停火。軍事專家表示,印度在此次沖突中存在戰略誤判,軍事行動預案也明顯不足,接連受挫后已無心再戰。巴基斯坦則準備充分,“見好就收”。這次沖突給了印度一個教訓,今后再想對巴動武時將不得不心存顧忌。
印巴沖突(資料圖)
從某種程度上講,巴基斯坦就是為了和平主動讓步。但是巴基斯坦的善意不一定能被印度理解,畢竟印度民族性格在那放著。印度就算是吃太多虧,也會強調自己勝利,并且下一次還會主動發起挑釁。這次沖突印度吃虧了,他們心里就憋著一股勁,那就是下次要將吃的虧找補回來。對于巴基斯坦而言,真的需要制定好防范策略。平靜始終沒有到來,巴基斯坦的“雙線戰場”,阿富汗邊境與俾路支叛亂。盡管停火協議已經達成,但是巴基斯坦期待的平靜并沒有到來。
長期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族群沖突、治理缺失等問題未解,為反政府極端組織活動提供了土壤。自2014年執政以來,莫迪領導的印人黨政府試圖通過高壓管控等強硬手段,壓制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分離主義活動。2019年連任后,莫迪政府又廢除了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印度憲法第370條,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宣稱此舉有助于加速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整合,在打擊分離主義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有助于實現“永久和平”。
對于這場沖突,印巴雙方各自心里還是多有顧慮的。首先,對于印度方面而言,莫迪政府原本是想著通過這場沖突來展現一下印軍軍事實力,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報復力度和強硬決心,以及巴空軍展現出的軍事實力,讓莫迪政府意識到誤判了形勢,導致雙方陷入僵局,印度有些騎虎難下了。這次的軍事行動是印度最先動手的,最后印度這邊反而吃大虧;對于巴基斯坦這邊來說,由于巴基斯坦經濟形勢嚴峻,如果這場沖突長時間持續下去,巴基斯坦方面顯然是難以維持高強度軍事對抗的。
莫迪(資料圖)
此外,路透社記者提問,印度外交部日前發表聲明稱,印度反對中國對“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多處地點進行重新命名。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表示,中國政府對藏南地區部分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完全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
在印度外交部的官方聲明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注意到,中國一直試圖妄圖在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地區命名,這種做法荒謬至極。我們秉持原則立場,堅決反對此類行為。”中國民政部自2017年起分四批增補藏南地區公開使用地名,截至2024年累計公布62個標準化地名,加上2025年5月第五批的27個,目前一共公布了89 個。這看似一個很小的舉動,其實有重大意義,它涉及到國家主權宣示、法律體系完善、地緣政治博弈以及國際輿論塑造等。
莫迪(資料圖)
印巴沖突中,巴方是受到中方的幫助,但印度官方智庫在這個節骨眼上提中印沖突,看來莫迪政府對中印邊境還是有非分之想,畢竟中方向來不愿在邊境與印度發生沖突,保持極大克制,而且中印邊境發生摩擦,雙方用的都是冷兵器,事態的發展比較容易控制。不排除莫迪政府在巴基斯坦方向受挫后,再次挑起中印邊境摩擦,轉移國內矛盾。印度輿論鼓吹“巴基斯坦強,中國弱”的輿論,可能就是在為下一步行動做鋪墊,中方不得不提高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