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邊境沖突停火一周后,印度國內圍繞軍事行動真實戰果的爭議持續發酵。反對黨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近日公開質疑政府隱瞞空軍損失,要求莫迪當局立即公布“辛杜爾行動”的完整戰報。這場始于軍事行動、演變為政治風波的爭議,正隨著更多證據的浮現而愈演愈烈。
一、政府宣傳攻勢遭遇質疑
沖突結束后,印度政府展開全方位輿論攻勢。國防部先后公布三組關鍵證據:多國衛星影像顯示對巴境內目標的打擊痕跡;在阿姆利則公開展示編號P15E12203010的中國制PL-15E導彈殘骸;更通過國防部智庫放風,指控中國為巴軍提供雷達和衛星支援。這些動作明顯旨在塑造"戰略性勝利"的敘事。
然而宣傳鏈條存在明顯斷裂。軍方對5月7日空戰損失始終諱莫如深,僅承認一架陣風戰機被擊落,與巴方宣稱擊落6架(含3架陣風、1架幻影-2000、1架蘇-30MKI和1架米格-29)的說法形成巨大落差。這種選擇性披露引發輿論強烈反彈。
二、反對黨提出三大核心質疑
拉胡爾·甘地的質詢直指政府要害:首先追究外交部涉嫌在行動前向巴方泄密;其次要求說明軍事行動的決策流程;最關鍵的是要求公布真實戰損數據。這些質疑獲得印度網民廣泛響應,話題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
軍事專家指出,現代戰爭已難完全隱瞞戰損。衛星遙感技術民間化使得戰機殘骸定位成為可能,而法國作為陣風制造商,按照國際軍貿慣例需記錄裝備戰損情況。印度《防務評論》網站透露,達索公司技術團隊已秘密赴印評估,相關報告可能成為關鍵證據。
三、三大矛盾扯下官方遮羞布
當前輿論爭議聚焦三個核心矛盾:官方展示的PL-15E導彈殘骸編號顯示生產批次較新,與巴軍現役裝備記錄存在出入;衛星圖像分析顯示印方所稱的“巴境內目標”多為廢棄設施;更關鍵的是,開源情報分析師通過航空管制信號追蹤,發現5月7日后確有3架陣風戰機從印空軍序列消失。
這三大矛盾點直接扯下了印度官方的遮羞布,印度官方無法對此作出正確的回答,也不敢作出正確的回答。這樣的質疑持續發酵,對于莫迪政府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
四、國際反應加劇政府壓力
法國《世界報》援引軍方消息稱,達索公司正重新評估陣風戰機的電子對抗系統效能。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新報告則指出,印軍現役俄制戰機與西方裝備的體系兼容性存在隱患。這些國際動態進一步削弱印度官方說法的可信度。
隨著事態發展,這場爭議已超越軍事范疇,演變為對莫迪政府透明度的全民拷問。正如印度前海軍參謀長普拉卡什上將所言:“在信息化時代,隱瞞戰場真相如同用紗網阻擋洪水。"政府如何應對這場信任危機,將直接影響其政治威信和后續軍備采購計劃。
還是中國老話說得好:“紙包不住火!”莫迪給印度制造的這一天大謊言,終究難以永遠掩藏下去。當真相被人們知曉的那一天來臨,必然會帶來前所未有的連鎖反應,必然會引發一場災難性的震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