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有人說,一代軍人最怕的不是打敗仗,是被人遺忘。
可李宗仁歸國那年,毛主席親自接見,問他一句:“你想做個啥職務?”這事兒傳出來,整個北京都豎起了耳朵。
李宗仁那會兒可不是誰都喊得動的,他曾是國民政府的“代總統”,北伐打頭陣,抗戰拼命干,結果解放戰爭一開,他跟蔣介石鬧掰,最后跑去了美國。
按理說,人都跑到國外去了,這事兒也就過去了,但他偏不,他還真就回來了。
他回來的時候,繞了好大一個圈,不敢直接從美國飛回來,怕路上被人盯上。
他先去了瑞士,再從那邊飛到了巴基斯坦,最后從那兒進了中國。
這圈子繞得夠大的,足夠讓臺灣那邊的人反應不過來。
回到大陸,李宗仁沒去住老宅,政府給他修復好了,他反倒說:“你們拿去用吧,我用不著了。”人家不是客氣,是認真的。
他說得也直白:“我要是住回去,別人還以為我舍不得老日子呢。”這話聽著輕巧,背后是把自己的過去掰開揉碎了,親手收起來。
毛主席對他也不冷淡,接見時叫他“李德鄰先生”。
李宗仁則叫毛主席“主席”。
這稱呼沒亂,場面也挺穩。
兩人見面,寒暄之后,毛主席問:“你想干啥工作?”李宗仁回答:“我愿意當個人大副委員長。”
這事兒聽起來像是順水推舟,李宗仁這么大身份,當個副委員長不算過分。
畢竟,張治中、程潛那都當過。
可這回毛主席沒拍板,他說得很含蓄:“我回去想想。”
后來,毛主席跟政治局的同志們商量了這事。
說到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職位安排問題。
李宗仁的名聲太大,位置不能太低,但要是升得太高,比如正職,那就不好辦了。
國際上怎么看?黨內怎么看?這都是要考慮的。
還有個現實問題,李宗仁那年頭已經七十多歲了,不是五六十歲那種還能沖刺的年紀。
人大副委員長不是個清閑活兒,要參加會議,要審案子,要接待外賓,真不是糊弄人的虛職。
怕他扛不住,別說干事了,坐那兒都累。
最終的決定是,沒安排他這個職務。
李宗仁聽說后,也沒鬧情緒。
他沒說一句怨話。
人家心里明白,自己回國,不是為了爭權,是為了心安。
他公開講話時也說得很明白:“我慶幸自己失敗了,在我的失敗中,一個新的中國正在誕生。”
這話不是誰都說得出來的。
他知道,時代變了,自己那一套已經過去了。
這種認知,不是靠別人勸來的,是他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
李宗仁出身廣西,早年靠著軍功起家,后來和白崇禧、黃紹竑一起搞了新桂系。
他不是那種一味服從的人,一路走來,跟蔣介石合作過,也翻臉過。
北伐時是盟友,北伐后打仗打得最狠的也是他們倆。
蔣介石抓權,李宗仁不服,結果是蔣贏了,李躲到了香港。
后來抗戰爆發,他又被請回來當了第五戰區司令,臺兒莊那一仗打得漂亮,日軍也不是吃素的,增援一來,李宗仁只好撤徐州。
抗戰后國共內戰,他當上了副總統。
蔣介石下野,他接著當代總統,可蔣介石手里的國民黨大權一點沒放。
李宗仁想和共產黨談判,可最終沒簽成《國內和平協定》的修正案。
解放軍一過長江,他就走了。
美國那邊,他住得也不安穩,天天有人盯著他,他還得躲著臺灣那邊的特務。
當年他跟白崇禧說過:“臺灣不安全,能不去就不去。”白崇禧后來還是去了臺灣,他則去了美國。
可他心里一直想著大陸,他關注志愿軍在朝鮮的戰果,關注新中國的政策改革,越看越覺得,這地方他是該回來的。
程思遠是他老部下,也是他曾經的秘書。
回國這事兒,就是程思遠在中間牽線搭橋。
毛主席看了他寫來的信,批示了一句:“似應歡迎李宗仁回國。”這話一出,事情就有了眉目。
周恩來親自在上海接他,安排了歡迎儀式,很多老朋友也去了。
李宗仁在機場發表了講話,肯定大陸的建設,還喊話臺灣那邊的人:“早點回來,一起搞建設。”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他最后回了桂林老家,住得安靜,也沒再插手政治。1969年,他走了,送葬規格是正國級,安葬在八寶山。
他沒能等到統一,但沒人能說他沒盡力。
他走的那天,天氣陰沉,北京城風很大,送行的人很多。
參考資料:
《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著,香港晨鐘書局,1969年;
《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
《共和國將帥傳》,解放軍出版社;
《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央黨史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