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他們連轉身的勇氣都沒有,只想跑得越遠越好——這是李奇微說的,活生生寫在他的戰場日記里,不是戰后感慨,不是辦公室閑聊,是在部隊崩盤的當口寫下的。
一個在歐洲戰場打得風生水起的美軍高級將領,在朝鮮被打得心態失衡,說出這種話,一點不夸張。
1950年冬天,朝鮮半島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地圖上的小國角落了。
三八線不是地圖上的線,是命,是底線,是雙方都不想讓對方越過的那條線。
戰場上,雪地里的槍聲沒停過,戰士們的鞋子凍得和石頭一樣硬。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李奇微被臨時叫去接手第八集團軍。
這時候的第八集團軍,士氣掉到了谷底,前任指揮官剛剛死于車禍,部隊前線潰散,后方人心惶惶,一團亂。
李奇微趕到東京,還沒來得及摸清局勢,就被麥克阿瑟推上了火線。
麥克阿瑟已經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五星將軍了,面對志愿軍的進攻,他第一次服軟,話都說得特別直接,說志愿軍不是普通敵人,山地里走得比狼還快,打起仗來不按常理出牌。
李奇微聽完后也沒多說什么,心里有數,這仗不好打。
等他到了前線,看到的不是部隊,而是一群不知道為什么還在那里的兵。
他們眼神空洞,指揮官也不敢下指令,誰都怕一動就出亂子。
李奇微很快就明白了,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軍事反擊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整個心理崩塌了。
而遠在中國的指揮部,正準備打第三次戰役。
毛澤東看得很清楚,美軍是想拖時間,表面上談判,實際上在調兵遣將,要等自己喘口氣再打回來。
可志愿軍沒給這個機會。
雖然后勤壓力大得讓人頭疼,東北后方的老百姓、地方政府、后勤部隊一塊上,炒面、干糧、肉類一車車往前送,力保前線能咬住牙往前打。
李奇微這邊也沒閑著。
他清楚打不過大仗,但可以先守住陣線。
他讓工兵部隊開始在三八線附近構筑防線,不是那種立起來就能擋住的,而是一層一層的縱深防御,目的不是贏,而是拖,能拖一天是一天。
可他犯了一個大錯,把韓軍放在最前線,希望他們能頂一下。
問題是,韓軍一向打得不穩,一聽打仗,跑得比誰都快,這一點他不是不知道。
可他賭了一把,結果輸了。
志愿軍的第三次戰役開始后,正面進攻是假,打爛韓軍是關鍵。
韓軍一崩,防線就像被切開的豆腐,一下子碎了。
志愿軍像水一樣從各個縫隙灌進去,美軍后方指揮部還沒反應過來,前線就已經斷線了。
李奇微此時只能撤,撤得倉皇,撤得狼狽。
漢城都顧不上了,直接丟了。
這個時候他寫下了那段話,說自己的部隊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唯一的目標就是別被中國軍隊抓住。
這句話,不是對外說的,是在他個人的戰場記錄里寫的,越真實,越讓人心驚。
可是李奇微不是個容易認輸的人。
他不是那種打輸了就回家的指揮官。
他開始每天去基層走,去和士兵說話,鼓勵他們,告訴他們這仗還能打。
他也開始重新部署,把原本機械化作戰那一套改掉,學著在山地里打游擊,把小規模的騷擾戰術用起來,目的是恢復士氣。
他還發現一個問題,志愿軍打得猛,但后勤是個大問題。
他們靠的是人背馬馱,沒有大規模機械運輸,一旦戰線拉長,前線就吃緊。
所以他開始打心理戰,派出小股部隊去騷擾、去拉扯、去切斷志愿軍的補給線,試圖讓志愿軍自己撐不住。
而北京這邊也沒閑著。
毛澤東和彭德懷都清楚,如果停下來整頓,美軍的整備能力遠遠高于自己,到時候局勢又要反轉。
所以不惜代價也要打,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要壓住對面這口氣。
東北那邊的支援幾乎是全線動員,家家做炒面,天天送物資,整個戰役期間,前線幾乎每一口吃的、每一件穿的,都是后方一口一口、一針一線給拼出來的。
李奇微最終沒能守住漢城,但他守住了部隊。
他沒有讓美軍徹底崩潰,他用防線穩住了節奏,用小股作戰重新找回了士兵的信心。
他開始適應朝鮮戰場,開始學會和志愿軍打拉鋸戰。
志愿軍打贏了第三次戰役,但也掉了不少血。
再往后,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
李奇微成了志愿軍最頭疼的對手之一。
他不像麥克阿瑟那樣狂妄,但他比麥克阿瑟更耐打,更能熬。
戰場上的較量,不只是槍炮的碰撞,更是人心的較量。
志愿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扛住了攻勢,把敵人從鴨綠江邊,一路打回三八線。
李奇微經歷了從高高在上的勝利指揮官,到前線日夜焦頭爛額的防線總管,這中間的落差,不是用軍銜能掩蓋的。
他說那句“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不是夸張,是親眼看到的士兵在山路上扔掉裝備、丟下戰友、只求活命的真實寫照。
那不是一個將軍該有的勝利場面,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
但他挺住了,也在后來給志愿軍制造了很大麻煩。
他不是那種會被打垮的人,他也不讓他的部隊被打垮。
他開始理解對手,也開始尊重這個對手。
志愿軍靠的是信念,是集體,是一種從骨子里壓不垮的意志。
美軍靠的是裝備、是火力、是后勤系統。
這場戰爭讓兩個世界的軍隊徹底碰撞,碰撞出來的,不是輸贏,而是真實。
這事就這么發生了,不是什么傳奇,也沒有濾鏡。
有勝利,有失敗,有血,有痛。
士兵凍死在山溝里,指揮官在夜里看地圖看到眼睛發紅,后方百姓一口炒面一根咸菜撐起一線戰斗力,這些都是真事。
李奇微的那句評價,不是他一個人的情緒,是一個時代的落筆。
志愿軍沒用豪言壯語,也沒喊口號,只是一步步往前走,哪怕鞋底凍裂了,也不退。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這仗打到這個份上,誰都不是贏得輕松的。
參考資料:
李奇微,《朝鮮戰記》,美軍檔案局出版;
《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
《毛澤東軍事文集》;
《志愿軍后勤戰線實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檔案;
《聯合國軍作戰日志(1950-1951)》,美陸軍作戰研究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