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隨著數字閱讀的普及,“閱讀碎片化”現象日益受到社會關注。雖然碎片化閱讀也具有即時、便捷、高效等優勢,但對尚處于“拔節孕穗期”的中小學生而言,閱讀碎片化會給學生學習習慣、批判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的養成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有效應對數字時代“閱讀碎片化”的挑戰成為中小學在推進閱讀工作實踐中繞不開的重要課題。湖南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從問題出發,自2016年起圍繞閱讀時間碎片化、閱讀內容淺薄化、閱讀方式快餐化等問題進行積極探索,以推進全學科閱讀為突破口,精心構建全學科閱讀課程體系,有效破解“閱讀碎片化”難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營造全學科閱讀氛圍,保障閱讀時間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指出“書香是一種氛圍”。[1] 濃厚的書香氛圍能夠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拿起書本,提升學生閱讀專注力,促進深度閱讀,進而有效解決閱讀時間碎片化問題。對此,學校以全主體聯動、全時空覆蓋為著力點營造全學科閱讀氛圍,讓學生無論身處校園還是家庭,都能沉浸在書香環境中,保證每日閱讀時間,逐漸養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1.全主體聯動凝聚教育合力
“基礎教育發展沒有旁觀者和局外人”。[2] 在營造全學科閱讀氛圍的過程中,學校始終將推進全主體聯動視為關鍵要素,充分凝聚每一個教育相關者的力量,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一是教師“全”引領。教師是學生閱讀的關鍵引路人。因此,學校積極倡導教師不僅要成為閱讀的倡導者,更要成為身體力行的“領讀人”。一方面,依托“青年教師成長營”,著力培養各學科教師的閱讀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學科組開設“楓葉紅了”讀書會、教師發展讀書會、教研組閱讀沙龍等多個教師閱讀團體,讓教師成為“讀書人”和“閱讀示范者”,為學生樹立堅持閱讀的榜樣,進而形成全員引領的濃厚閱讀氛圍。
二是家長“全”陪伴。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閱讀氛圍的營造對于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至關重要。學校大力倡導“把書帶到孩子面前”“在孩子面前捧起書”的家庭閱讀理念,鼓勵家庭每日開展親子共讀活動,每學期舉辦一次家長閱讀分享會,致力于將家長培養成“具有閱讀協助能力的大人”,讓家庭成為孩子閱讀的溫暖港灣。
三是同伴“全”共讀。同伴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學校從“讀什么”“怎么讀”“讀得怎么樣”三個維度出發,構建了科學的同伴共讀基本模型。設置每節課一人故事分享環節,并根據年段特點精心設計共讀內容,制定全學科閱讀書目,以六年為一個周期整體規劃各年級同伴共讀內容,確保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隨年齡增長穩步提升。例如在學校“科技數學節”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邀請志同道合的同伴共讀科技、數學類書籍,并在閱讀后共同開展實踐探究,形成共讀報告,在交流合作中實現共同成長。
2.全時空覆蓋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學校科學統籌、精心規劃,攜手家長有效整合學生全天時間,設置閱讀固定時段,在保障學生每日基礎閱讀時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幫助他們形成主動利用閑暇時間閱讀的意識,進而構建全時空覆蓋的閱讀保障機制。
一是精準規劃校內時間。一方面,學校設置固定閱讀時段,比如設立晨讀15分鐘、午間靜讀時光20分鐘以及每周1節自由閱讀課,確保學生每日擁有至少40分鐘專注閱讀時間。此外,學校將每周四設置為“無邊際閱讀日”,不布置作業,鼓勵學生根據興趣開展閱讀;另一方面,學校設置“+5”課堂模式,即在每節常規課中嵌入5分鐘學科閱讀,每日累計增加25分鐘學科閱讀時長。
二是任務驅動家庭閱讀。學校制作“親子共讀卡”
“素養手冊”,結合學科教學和學生興趣,分層分類設置家庭閱讀任務,鼓勵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每日開展30分鐘家庭閱讀,低年級采用“閱讀打卡日歷”,用貼紙標記完成情況;高年級使用電子閱讀日志,自動統計閱讀時長和進度,生成個性化建議,由家長簽字反饋,形成家校聯動機制,保證學生在校外的閱讀時間。
二、構建全學科閱讀課程體系,優化閱讀內容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巧妙地將“閱讀”融入“五育”,構建全學科閱讀課程體系,涵蓋基礎性閱讀課程、拓展性閱讀課程、融合性閱讀課程三大課程模塊。同時,學校大力開發全學科閱讀資源,精選符合學生興趣發展、心理特點的優質閱讀內容,并在全學科課堂教學中有機嵌入單線閱讀、主題閱讀、綜合閱讀三種閱讀方式,全力指導學生進行深入、高效的閱讀,有效破解閱讀內容淺薄化問題。
1.開發指向素養發展的全學科閱讀資源
學校構建了以教材為起點,以拓展性篇目及書目為核心,以寒暑假閱讀書單為補充,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多元閱讀資源體系。此外,學校對標各學科素養,精心開發《我們愛語文》《我們愛數學》等學科素養手冊,在學科教學中引導教師將學科素養手冊與閱讀資源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以數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教材開展教材閱讀、數學史拓展閱讀、數學材料閱讀、數學家故事閱讀、數學符號閱讀等多元閱讀活動,并有效運用《我們愛數學》素養手冊,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提升數學素養。
2.探索激發兒童潛能的全學科閱讀教學模型
課堂教學是落實全學科閱讀的關鍵環節。學校每周專門開設一堂學科閱讀課,秉持“從知識走向素養,從單一學科走向多學科,從平面知識走向多維智慧”的理念,逐步形成單線閱讀、主題閱讀、綜合閱讀三大閱讀教學樣態,在優質學科閱讀內容教學中充分激發兒童發展潛能。
一是指向知識內容學習的單線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教學效果,帶領學生閱讀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的其他教學資源,旨在激發學生對現有學習資源的興趣,實現從教師引導閱讀到學生自主閱讀的轉變。這種閱讀方式適用于小學各個學段。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描寫自然風光的課外讀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對小興安嶺四季美景的描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是指向延伸拓展的主題閱讀。教師以某一主題為引領,組織學生閱讀大量與該主題相關的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同一主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這一方式適用于小學中高年段。如教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一課的主題閱讀,教師以教材為藍本,圍繞“文字”主題重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閱讀中深入了解文字的演變、文化內涵等,提升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
三是指向實踐的綜合閱讀。將閱讀與學科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適用于小學中高年段。例如,教師在五年級開展“走進民間故事·弘揚傳統文化”語文學科項目式閱讀活動,學生在閱讀《中國民間故事》后,通過“尋訪民間故事”實踐、“演繹民間故事”表演、“續編民間故事”創作、“描繪民間故事”繪畫等系列主題活動,不僅提升了閱讀能力,更促進了閱讀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開發全學科閱讀活動,深化內容理解
實踐活動可以深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思考,讓學生將閱讀所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抽象的認知轉化為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智慧,進而有效改變淺表化、功利化的快餐式閱讀方式。因此,學校立足學生年齡和興趣特點,精心開發全學科閱讀實踐活動,借助主題節日、社團課程、研學實踐等平臺,以“主題+主學科+輔助學科”的創新方式整體推進,其中主題緊密圍繞國家課程內容、學生生活實際和兒童心理特征確定,極具針對性和吸引力。
1.主題節日閱讀活動
主題節日閱讀活動包括為期一個月的閱讀節活動和一年兩次的全學科閱讀主題活動。閱讀節活動采用學科拓展閱讀的形式,分學科設計主題,以“班級共讀、年級協作、全校展示”的方式有序開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創造力。全學科閱讀主題活動則作為寒暑假活動,采取“主題+主學科+輔助學科”的結構,分年級設計,形成序列化活動,通過“廣泛閱讀、社會實踐、自主表達、創生作品”的方式實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閱讀體驗,提升綜合素養。
2.社團課程閱讀活動
社團是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綜合發展平臺。學校敏銳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將學科閱讀元素巧妙融入社團課程,設置閱讀環節,強化社團課程學習與學科知識的融合,豐富社團課程內涵。例如,木工社團結合數學和科學開展“大國工匠”主題閱讀,引導學生理解工匠精神及木工制作中蘊含的數學和科學知識;話影社將歷史文化故事作為表演內容的來源,通過開展“認識三國人物”等歷史文化主題的深度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演繹故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社團閱讀文化。
3.研學實踐閱讀活動
一年兩次的研學活動是開展全學科閱讀的重要陣地之一。學校將研學活動與全學科閱讀深度融合,實現從閱讀走向實踐、用實踐促進閱讀的協同育人目標。以融合性閱讀課程模塊下的綜合主題課程群為例,針對五年級學生設計的“探尋農耕文化”主題研學活動,有機鏈接語文、數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多學科內容。活動選取語文的詩歌散文、數學的實地測量、科學的植物觀察、綜合實踐活動的“從田野到餐桌”等作為教學內容,并對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進行比對分析,精心設計五項任務:了解農耕文化、知曉研學任務、開展實地研學、填寫研學手冊、匯報實踐成果。其中任務一、二在校內完成,任務三、四在實地研學中開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3]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閱讀都是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質、推動民族發展的重要路徑。事實證明,全學科閱讀作為推進閱讀的一種全面而深入的實踐方式,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能夠有效應對“閱讀碎片化”的挑戰,守住教育的內核和素養。經過近10年的努力,學校全學科閱讀推進工作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教師學科閱讀指導能力明顯增強,日常教學逐步“從教走向學”;學校通過捐贈圖書、選派閱讀教師支教、指導閱讀課堂等方式,幫扶20余所農村學校,助力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科學閱讀實踐經驗多次參與國家級公益分享,搭建起閱讀教育交流的平臺。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學習興趣顯著增強,學科素養提升,形成了主動閱讀、熱愛閱讀的良好品質與書香氤氳的校園文化氛圍。未來,學校將繼續以全學科閱讀為路徑,讓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建構新知,用閱讀力和學習力托舉每一個生命的成長。
本文系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三全九讀’自主發展課程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2023104)的研究成果
(向春芳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副校長)
《人民教育》2025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杜尚澤,劉志強. 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丟掉”(兩會現場觀察)[N]. 人民日報,2025-03-08(1).
[2] 葉瀾.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三題[N]. 人民日報,2016-05-03(7).
[3] 黃斌. 以課程致未來: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小學課程育人實踐探索[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1:11.
作者:向春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