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5月19日至25日是第十七個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體檢查甲功、健康早掌控”。5月20日,多位業內專家相聚北京,圍繞甲狀腺篩查、健康科普宣教等話題展開交流。專家們建議公眾增強甲狀腺疾病篩查意識,主動定期檢測甲狀腺功能,及早發現、治療甲狀腺疾病,并呼吁社會廣泛傳播甲狀腺健康知識,協同構筑甲狀腺疾病防治墻。
第十七屆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交流現場。
科學認知疾病 多措并舉守護健康“生命腺”
甲狀腺素來有健康“生命腺”之稱,其功能異常會影響到多個器官、系統的正常運轉。科學認知甲狀腺疾病,了解甲狀腺疾病的防治路徑與干預策略,成為公眾擁抱健康生活的關鍵前提。
在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看來,甲狀腺疾病不僅自身屬于慢性病的一種,其發作還可能引起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他慢性病,加強甲狀腺疾病防控意義深遠。她建議,要以防、篩、診、治、康推進開展甲狀腺疾病防控,并期待以現代技術應用、健康知識普及、篩查體檢管理等多手段、多渠道,共同維護甲狀腺健康。“我國慢性病防控體系建設日臻完善,這將有助于為開展甲狀腺疾病等各類慢病的預防診療工作提質增效”。
“由于甲狀腺疾病具有高患病率、低知曉率和低治療率的特點,做好預防篩查、加強公眾教育,對提升整體防治水平至關重要。”中華預防醫學會甲狀腺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忠艷說,當出現一些癥狀時,應注意排查是否為甲狀腺疾病。她舉例說:“甲狀腺結構改變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影響呼吸或吞咽;甲減會出現畏寒、乏力、嗜睡等癥狀,而甲亢則會導致易怒、煩躁、失眠等。要做好疾病檢測,防患于未然”。
“碘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也是影響甲狀腺健康的重要因素,碘缺乏或碘過量都有可能引發甲狀腺疾病。堅持食鹽加碘、科學補碘是保護甲狀腺健康的重要路徑。”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名譽主委、亞大地區甲狀腺學會副主席滕衛平介紹,自我國推行食鹽加碘以來,碘攝入量及時調整,甲亢、臨床甲減等相關患病率普遍下降。他特別建議:“妊娠婦女應合理攝入碘營養,在孕檢時對甲狀腺進行著重檢測,降低出現亞臨床甲減和低甲狀腺激素血癥的風險”。
由于大部分甲狀腺疾病是終身性疾病,為有效控制病情,單忠艷建議“甲友們”“內外兼修”做好終身管理:“外”是指通過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科學碘攝入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病情,謹遵醫囑堅持按時按量服藥,不隨意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同時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各項指標,進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維持激素水平穩定;“內”則意味著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消除對疾病和長期用藥的誤區與恐懼,增強治療信心,并及時尋求心理疏導。
加強甲功篩查 前移健康關口精準管理疾病
注重日常體檢中的甲功篩查檢測,成為公眾及早預防疾病、降低發病危害、避免貽誤病情的必要措施。
針對甲狀腺疾病在功能異常和結構異常的具體表現,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甲狀腺疾病學分會顧問、前主任委員房居高分別給出篩查建議:“反映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標是促甲狀腺激素(TSH)和甲狀腺激素(T3、T4),可通過抽靜脈血來化驗檢查;檢測甲狀腺結構可采取觸診和B超,發現甲狀腺結節不必恐慌,大部分結節是良性腺瘤樣結節或囊腫,應做好隨訪檢查。”在做好定期篩查的同時,他認為,還應該培養良好的日常習慣、營造健康的生活環境,減少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碘攝入異常等情況出現,更全面、科學地管理甲狀腺健康。
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分會常委劉莉說:“甲功篩查是重要的健康體檢常規必檢項目,為甲功異常人群的早發現、早干預提供了機會。甲狀腺功能檢測的指標包含總甲狀腺激素(TT4、TT3)、游離甲狀腺激素(FT4、FT3)、促甲狀腺激素(TSH),其中TSH是判斷甲狀腺功能狀態的最早期指標,建議在健康體檢中將TSH作為評估甲狀腺功能狀態的第一指標,對于甲減及甲亢患者可在TSH基礎上增加甲狀腺激素進行疾病鑒別”。
“甲狀腺癌患者的術后康復管理是需要終身踐行的‘必修課’。”房居高提示,術后患者要密切關注TSH的水平,因其會刺激殘留在甲狀腺組織上的癌細胞生長,所以大多數患者需要定期隨訪,同時根據醫囑服用左甲狀腺素,彌補術后甲狀腺激素的缺乏,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每次復查都是‘健康小考’,目的在于配合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動態調整管理策略,及時預警、排除風險,因此患者需理性對待,不必過度焦慮、緊張”。
豐富科普矩陣 創新傳播路徑做好“長效處方”
普及甲狀腺健康知識,既要確保形式豐富、內容專業,還應借力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教育,聯動多方力量,協同織密全民健康的認知“防護網”。
圍繞健康科普,中華預防醫學會甲狀腺疾病防治專委會開展了諸多嘗試。單忠艷介紹說:“專委會開展發放宣傳手冊、舉辦義診等各類活動,突出甲功篩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將患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梳理編寫成專家指導建議和科普問答,補充基層科普資源;參與各類甲狀腺科普比賽,不斷創新科普形式和內容;對基層醫生開展甲狀腺疾病教育,并提升其篩查診療能力,讓患者早發現、早診療、早獲益。”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甲狀腺疾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林巖松認為,開展科普工作對臨床醫生具有多重意義,“通過開展‘去甲存真’活動我們發現,科普創作有助于醫生聚焦患者常見問題,從而易化臨床診療、提高效率,同時也有利于青年醫生梯隊建設,提升醫患溝通能力,優化患者就醫體驗”。她提倡創作健康科普時,既要做到內容深入淺出、新穎實用,還需確保科學、專業、準確,“當前AI已成為很多人尋求健康知識的途徑,但建議大家對其所生成內容的準確性、科學性、實效性等持客觀態度,避免被誤導。此外AI只能普及基礎知識,不具備醫生從醫經驗和疾病洞察力,也無法展開醫患溝通,不能代替臨床診療,仍需請醫生進行專業診斷”。
就AI為何會產生錯誤的信息,脈絡洞察創始人盧文慶認為,其原因在于AI大模型的知識更新速度與醫學的進展速度沒有同步。“AI大模型的本質是預設知識的概率,隨著新的醫學知識和新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大模型的數據儲備也要同頻更新,可以多方合作研發醫學知識庫類的工具,使AI更快速、準確地輸出科普內容”。同時他建議患者理性面對AI,最終還應以醫生給的治療方案為準。
“默克專注醫藥健康、生命科學和電子科技領域,在為中國患者提供多元醫療服務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圍繞健康科普傳播展開探索。”默克中國醫藥健康副總裁、醫學事務負責人毛京梅介紹說,默克運用多渠道發布甲狀腺科普內容,以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的方式,助力提高公眾對甲狀腺疾病的認知。她認為,數字化在開展科普傳播事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默克醫學部于今年成立了數字化醫學顧問項目組,通過搭建AI大模型平臺,挖掘人工智能在科普創新中的運用,以期為提升全民甲狀腺健康水平、改善患者服務創造更多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