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布推出“黃金穹頂”(Golden Dome)導彈防御計劃,這一耗資數千億美元的天基防御系統被媒體稱為“星球大戰2.0”。
01
重啟“星球大戰”的野心
美國總統特朗普于當地時間2025年5月20日正式宣布啟動“黃金穹頂”(Golden Dome)導彈防御計劃,宣稱這一覆蓋全美的天基防御系統將在三年內“全面運轉”,以應對中俄等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威脅。
“黃金穹頂”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部署數百顆衛星構建太空攔截網絡,整合美國現有導彈防御系統,實現“從太空到地面”的全方位導彈攔截能力,包括應對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甚至太空”的威脅。
根據特朗普的表述,系統將采用“天基攔截器”(Space-Based Interceptors),并任命太空軍將軍邁克爾·蓋特萊恩(Michael Guetlein)為首席項目經理。
值得關注的是,該計劃延續了里根時代“星球大戰”的太空軍事化思路。特朗普特別提及里根曾因技術限制未能實現類似構想,而如今“技術條件已成熟”。不過,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物理學家勞拉·格雷高指出,同時攔截大量洲際導彈的技術難度極高,且系統衛星可能成為敵方攻擊的“軟肋”。
特朗普政府明確將“黃金穹頂”定位為應對中俄“導彈威脅”的核心手段。分析認為,此舉旨在強化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軍事主導權,同時為特朗普競選連任增添“國家安全”籌碼。
此外,加拿大已表態希望加入該計劃,而美國此前為以色列構建的導彈防御系統也被視為“黃金穹頂”的技術試驗場。特朗普稱,“美國的技術比以色列更先進”,暗示其具備更高的戰略威懾能力。
02
技術烏托邦?
雄心與現實的沖突
“黃金穹頂”的核心技術構想是構建天基攔截網絡,通過衛星群實時追蹤并摧毀來襲導彈。
然而,高超音速武器的機動變軌能力已遠超現有攔截技術的響應速度。蘭德公司模擬顯示,即使攔截成功率高達90%,50枚導彈的飽和攻擊仍可能導致5枚突破防御,足以癱瘓關鍵目標。
此外,衛星群的脆弱性成為致命弱點。低成本反衛星武器(如俄羅斯“努多爾”導彈)可輕易摧毀高價值衛星,而防御方需投入數十倍成本重建系統。前五角大樓官員的比喻一針見血:“用篩子擋子彈”——技術層面的不對稱性已注定防御效能的先天不足。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技術發展始終遵循“攻優于守”的規律。正如歷史上“鐵穹”系統在哈馬斯火箭彈面前的局限性,“黃金穹頂”試圖以靜態技術應對動態威脅,本質上是將國家安全寄托于尚未突破的科技幻想。
同樣麻煩的還有預算,特朗普宣稱的1750億美元總成本,被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直接“打臉”——僅天基組件的20年運維費用已高達5420億美元,參議員蒂姆·希哈更預測整體開支可能突破萬億美元。
03
戰略反噬
從安全承諾到安全困境
“黃金穹頂”最危險的后果在于打破核威懾平衡。該系統若部署,可能迫使中俄加速發展突防技術:中國已測試乘波體高超音速飛行器,而俄羅斯“先鋒”導彈速度超20馬赫,兩者均可輕易繞過現有攔截體系。
更嚴峻的是,太空軍事化趨勢將引發連鎖反應——2023年俄羅斯反衛星試驗證明,摧毀低軌衛星的技術門檻正在降低,若美國部署天基武器,可能催生新的軍備競賽。
盟友的態度同樣微妙。歐洲質疑分擔軍費的合理性,日本、澳大利亞則被迫“選邊站”,加劇地區安全困境。這種戰略層面的反噬效應,使得“黃金穹頂”非但未能鞏固霸權,反而可能加速美國全球影響力的流失。
04
歷史鏡鑒
技術烏托邦的輪回困境
“黃金穹頂”與1983年里根“星球大戰”計劃的命運驚人相似:二者均以技術霸權重塑安全敘事,卻同樣陷入技術不可行、成本失控與地緣反噬的泥潭。不同的是,當前中國軍事科技的崛起已改變戰略格局——從朝鮮戰爭到“金穹頂”,美國屢次低估技術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沖突,最終陷入“自我實現的預言”循環。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吨袊W》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