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閱讀《世說新語》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打開《德行第一》,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兩個陌生的名字: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陳仲舉”和“徐孺子”都是誰?通過查詢資料,你明白了,“陳仲舉”并不是擅長舉重,“徐孺子”也不是徐姓的小孩。他們分別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陳蕃和徐稺,“仲舉”和“孺子”是他們的字。
[明] 文徵明書《滕王閣序》(局部)《滕王閣序》中“徐孺下陳蕃之
你了解了這一稱呼原則,躊躇滿志,翻開《后漢書》《三國志》《晉書》,惡補了一番當時名士的字號,然后你又擼起袖子,決定第二次打開《世說新語》,然后又遇上了奇怪的名字:
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陳太丘”和“荀朗陵”又是誰?你查閱了自己的知識儲備,發現沒有人字“太丘”和“朗陵”。又經過一番翻找資料,你明白了“陳太丘”是潁川陳氏的名士陳寔,“荀朗陵”則是荀淑。你可能不認識他們,但一定認識他們的后世子孫——陳寔的孫子,就是在曹魏提出“九品官人法”的名臣陳群;荀淑的孫子名氣則更大,是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這里用來稱呼他們的“太丘”和“朗陵”,其實是他們的任官地點:陳寔曾擔任太丘縣令,荀淑則擔任過朗陵侯相。雖然任官地不同,但兩人都是潁川老鄉,又都是世家大族,因此私交甚篤。《世說新語》里記載的這則故事,說的就是陳寔帶著幾個兒子去好友荀淑家吃飯的事兒。后文提到駕車的“元方”、“持杖后從”的“季方”,是陳寔兒子陳紀、陳諶的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故事中,責備友人不守信用的小孩就是駕車的“
好的,你想,你已經基本明白《世說新語》的稱呼思路了。又惡補一番名士的任官地點后,你繼續閱讀,又在第十九條遇到了新的問題: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與之言,理中清遠,將無以德掩其言!”(《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這里的王戎你認識。作為小小年紀就能運用“幸存者偏差”的神童,他七歲時就明白路邊的李子不要輕易去吃。因為生長在人流密集的路口的李樹,如果結出的果子鮮甜可口,早就被過路的行人摘走吃掉了。而現在這棵李樹枝繁葉茂,那就只有可能是果實苦澀,難以下咽。可這位被王戎評價的“太保”又是何許人也?
你不得不又一次翻開相關史籍,經過官職對照、時間核對,終于確定這里的“太保”指的是王祥。作為太保的王祥并不出名,但作為孝子,王祥的名聲就大了。他曾為了繼母朱氏能吃上一條魚,數九寒天里脫衣躺在冰面上,希望能剖開冰面。受他的孝心所感,冰面忽然裂開,兩條鯉魚一躍而出,摔在冰面上。這就是著名的“臥冰求鯉”的故事。
[明] 仇英《二十四孝圖頁·臥冰求鯉》
這些出現在《世說新語》中的人物,若是以姓名稱呼,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印象。可在《世說新語》中,大部分情況下并不會使用姓名,而是使用五花八門的別稱、別號,堪稱“古代人稱大百科”,往往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除了常見的以姓字稱呼、官名稱呼、籍貫稱呼、任官地稱呼,還有以小字稱呼:
高去后,謝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高崧,小字阿酃。)(《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以爵位稱呼:
人問王丞相:“周侯何如和嶠?”(周,襲父爵武城侯。)(《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以謚號稱呼:
世稱“庾文康(庾亮,謚文康)為豐年玉,稚恭(庾翼,字稚恭)為荒年谷。”(《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更讓人混亂的是,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場景中,也會有不同的稱呼。以東晉名臣殷浩為例,有些記載中因其擔任荊州刺史,而稱為“殷荊州”:
桓公(桓玄)初報破殷荊州,曾講《論語》,至“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玄意色甚惡。(《世說新語·尤悔第三十三》)
也有些記載因其被授中軍將軍,而稱其為“殷中軍”:
殷中軍為庾公(庾亮)長史,下都,王丞相(王導)為之集。(《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還有一些記載稱其姓字,為“殷淵源”:
殷淵源在墓所幾十年。于時朝野以擬管(管仲)、葛(諸葛亮),起不起,以卜江左興亡。(《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還有一些以爵位作為后綴的尊稱,為“殷侯”:
桓公(桓溫)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除了這些第三方視角的記述,時人討論殷浩時,還有一些體現親昵的稱呼。比如老同事、老對手桓溫,對殷浩的稱呼就是“阿源”:
桓公(桓溫)語嘉賓(郗超小字):“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為什么《世說新語》里會出現如此多樣的稱呼?面對多種多樣的稱呼,作為讀者該怎么辦?
從成書說起
這樣靈活多樣的人稱的形成,首先緣于《世說新語》的成書過程和書籍性質。《世說新語》雖寄名劉宋臨川王劉義慶所著,可劉義慶本人在史書中記載為“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宋書·劉義慶傳》),并沒有獨立撰著的能力,也不具有統籌規劃全書的能力。《世說新語》的成書,實際上應歸功于其府中門客的收集整理。這些門客本非專業的史學家,并沒有把這本書作為一本嚴謹的多家合傳來創作,在稱呼這種其他紀傳體史書都會統一規范的問題上,也并沒有多加處理。這種做法反而極大保留了一些魏晉時期社會交往的實況,使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時人交往時的常態。
魏晉時期,門閥大族之間通過聯姻、師承、品評等方式,構筑起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絡。這使他們在社交時往往具有雙重身份,其一是官場中的政治身份,其二則是家族和社交圈中的私人身份。這種特殊的交際環境,使得時人在正式場合使用官稱、爵稱以示尊崇,在私人交往中則盛行以字、號、小名稱呼以顯親昵。《世說新語》作為記錄名士言行的筆記小說,既保留了對談雙方原有的稱呼習慣,又折射出人物關系的親疏遠近。如桓溫直呼殷浩為"阿源",既因二人屬于同一士族圈層,又暗示著既是政敵又是故交的微妙情誼;而在提到王導時,普遍采用“王丞相”作為稱呼,則體現了對這位輔政重臣功績與地位的普遍認同。這種多層次的稱謂系統,恰似一面棱鏡,映照出世族社會獨特的交際準則。
世家大族的發展,還帶來漢魏之際姓氏觀念的嬗變,同樣對催生新的稱呼方式起到了作用。自東漢中后期開始,郡望與姓氏逐漸成為士人身份的核心標識。人們逐漸開始通過疊加官職、爵位、地望等元素,構建起彰顯家族地位的符號體系。以"殷侯"為例,雖未見記載殷浩實封侯爵,但時人在其姓氏后綴以"侯"字,實則是將原本代表個人功勛的爵位符號轉化為彰顯家族榮耀的禮敬方式。這種將個人稱謂與家族聲望捆綁的做法,正是門閥政治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現實在語言層面的投射。當士族子弟的姓氏本身就代表著政治資本時,多元化的稱謂便自然成為標榜門第、區分貴賤的重要工具。
如何閱讀《世說新語》?
雖然《世說新語》中人稱復雜,但總的來說,并非完全無規律可循。經今人學者統計,《世說新語》中的人稱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01
姓名字
這一類稱呼中,成分主要為被稱呼人的姓、名、字、小字、小名。這些成分既可以加以組合,也可以單獨出現。比如單獨稱姓:
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劉毅,字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或者單獨稱小字:
王大(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語東亭(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功封東亭侯):“卿乃復論成不惡,那得與僧彌(王珉,字季琰,小字僧彌)戲!”(《世說新語·規箴第十》)
02
官爵
這一類稱呼中,成分主要為被稱呼人擔任過的官職或獲得的爵位,如我們前文中見過的“太保(王祥)”。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晉時出現了在姓氏后加公、侯這樣的爵級以表尊敬的做法,但這種稱呼并不一定意味著被稱呼者本身已有這樣的爵位。比如前文提到的殷浩,《晉書》中便沒有記載其曾獲封侯爵。《世說新語·文學第四》中,也記有當時只是擔任兗州別駕、后擔任桓玄記室參軍的羊孚,被稱為“羊侯”:
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兗州別駕……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云:“羊侯,羊侯,百口賴卿!”(《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03
地名
《世說新語》中所見以地名相稱者,大部分都是任官地和封爵地,而后世常見的以籍貫、祖籍相稱的例子,卻幾乎不見。這顯然也是適應當時士族政治的現實。在魏晉,門閥大族往往具有地域性,某一經濟發達、文教興盛的區域,會滋養出一大批士族。比如最開始提到的“陳太丘”和“荀朗陵”,就都是潁川人。如果以籍貫地相稱,就會出現一大批“陳潁川”“荀潁川”“庾潁川”“鐘潁川”。更麻煩的是,到了東晉,世家大族進一步把持朝政,出現了大量同姓同籍的人。比如之前提到的“王大”“東亭”“僧彌”的例子,這三人都出自太原王氏,若要以籍貫稱呼,恐怕都得叫“王太原”。
學會了嗎?讓我們用一個例子“實戰”一下:
人有問太傅:“子敬可是先輩誰比?”謝曰:“阿敬近撮王、劉之標。”(《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① “太傅”是誰?為什么這樣稱呼?
② “子敬”是誰?為什么這樣稱呼?
③ “王、劉”分別指誰?
查看答案
① 謝安,曾任太傅
② 王獻之,字子敬
③王濛、劉惔,二人同為清談名士,在東晉時常并稱
經過實戰,相信一些讀者還是會感覺很懵。其實《世說新語》本身是一本十分易讀的志人小說集,千萬不要因為稱呼的繁復放棄閱讀它的嘗試。雖然稱呼方式五花八門,但對同一個人,大部分情況下只有一到兩個常用稱呼,像殷浩這樣出現了五種不同稱呼的情況,其實是少數。通過閱讀積累,可以有效解決人稱辨識不清的問題。
◎本文來源:“中華書局1912”(作者:丁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