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巴基斯坦是如何用殲-10戰機跨時代擊落印度的陣風戰機的,央視這一次的報道終于給說清楚了。
之前國內很多軍迷認為的是“A射B導”,也就是所謂的戰斗機發射導彈,預警機隨后對導彈的方向做出導引。
而央視披露出的細節是“A鎖B射C導”。
不得不說,中國空軍的真實實力實在超出想象。
這次曝光的作戰系統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投入使用的先進技術,連巴基斯坦用這套系統都能輕松擊落印度戰機,要是換咱們自己用,效果更不得了。
央視披露細節
先說那個"A鎖、B射、C導"的系統到底是怎么回事。
地面雷達發現敵方飛機后,地面防空系統會立即鎖定目標,再對戰機發送指令。
這時候敵人根本察覺不到自己被盯上了,因為我們的火控雷達探測距離遠超對方戰機的警戒范圍。
負責發射導彈的戰機接到指令后,在安全距離外射出導彈。
導彈發射后,戰機的任務就完成了,導彈的控制由更強大的預警機來完成,直到命中敵機
簡單來說便是整個過程分三步走:地面鎖、戰機射、預警機導,對方飛行員直到導彈貼臉才發現大事不妙。
今年5月份巴基斯坦和印度發生空戰時,巴方就是用類似系統擊落印軍戰機的。
當時印度飛行員完全沒料到,導彈是從視野外的位置突然襲來,連跳傘逃生的時間都不夠。
這種技術放在十年前,恐怕連科幻片都不敢這么拍,但硬生生被咱們給實現了。
支撐這個系統的核心是中國研發的遠程預警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曾在采訪中明確指出,我國戰略預警雷達的監視距離達到8000公里。
這個數字意味著,從我國東部沿海到美國西海岸的整個空域動向都能實時掌控。
除此之外,我國現役紅旗-19防空系統的610A情報雷達采用氮化鎵T/R收發模塊,可將火控雷達探測距離延伸至4000公里。
這意味著當敵機還在4000公里外盤旋時,我方各型導彈就已進入臨戰狀態。
具體到導彈性能參數更了不得,紅旗-19防空導彈射程500公里,專門針對中高空目標;
霹靂-17空空導彈常規打擊距離500公里,對預警機等大型目標可達1000-1500公里。
正在研發的霹靂-21空空導彈將六代機作為搭載平臺,普通目標射程突破1000公里,專門打擊預警機的版本可達1500公里以上。
配合試飛中的空警-3000預警機,其探測半徑1000公里的性能指標,可形成"預警機發現即擊殺"的絕對優勢。
對比中美技術發展現狀,中國已經實現美國概念中的未來戰爭構想。
8000公里戰略雷達負責初期預警,4000公里防空雷達進行目標跟蹤,預警機統合戰場信息,戰斗機、防空導彈、衛星等多平臺共享數據鏈。
這種立體化作戰體系讓傳統隱身戰機成為活靶子,F-22剛起飛就會被反隱身雷達捕捉,400公里外就被火控雷達鎖定。
通俗點說便是其他國家還停留在單兵作戰階段,咱們已經進化到全員連線打團戰。
就好比下象棋時對手還在動棋子,咱們這邊棋盤上的每個棋子都在自動配合走位。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比誰家戰機性能好。殲-20和F-22單挑誰贏不重要,關鍵要看背后整套支持體系。
我們的預警系統能提前半小時發現敵機,指揮系統能調動八個不同單位協同作戰,導彈能從海陸空多個平臺發射。
這種情況下,對方飛行員就算開著更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活靶子而已。
這套系統的先進性
對比傳統作戰模式,這套系統的優越性顯而易見。
以往空戰需要戰斗機完成發現、鎖定、發射、制導全流程,平均耗時120秒;
現在這三個環節由不同平臺同步完成,從鎖定到摧毀僅需18秒。
時間壓縮帶來的優勢是碾壓性的,敵機連執行規避動作的機會都沒有。
這套系統對現役裝備的兼容性同樣出色。除了最新型殲-20、殲-35戰機,老舊的殲-11B通過加裝數據鏈終端也能融入體系;
紅旗-9B防空系統、空警-500預警機等現有裝備經軟件升級即可組網。
這意味著不需要大規模換裝,就能快速形成戰斗力。
在國際局勢方面,這項技術突破具有戰略意義。
當美軍還在西太平洋演練航母戰斗群時,我們4000公里火控半徑已將第一島鏈全面覆蓋。
F-35戰斗機1500公里的作戰半徑,在霹靂-21導彈面前根本無法靠近發射陣位。
即便從關島起飛的B-21轟炸機,剛進入南海空域就會被戰略預警雷達捕捉。
對于臺灣問題而言,這項技術同樣具有特殊價值。
臺灣海峽最寬處僅410公里,完全處于各型雷達的密集覆蓋區。
即便臺偽軍獲得F-35戰機,起飛瞬間就會被福建沿海的遠程雷達鎖定,還未到達海峽中線就可能被擊落。
而大陸戰機依托體系優勢,完全可以在內陸機場安全起降。
這些年總有人質疑中國軍工在吹牛,可央視這次曝光的實戰案例就是最好證明。
巴基斯坦用咱們的基礎版系統都能壓制印度,要是換上咱們自用的升級版會是什么效果?
別忘了印度裝備的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最先進戰機,照樣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最讓美軍頭疼的是未來發展。
中國已經亮相的六代機有兩種型號,正在研制的霹靂-21導彈專門針對未來戰場。
配套的智能作戰網絡能同時處理上萬條戰場信息,指揮中樞可以同時協調幾百架無人機和有人機編隊作戰。
這種全方位升級,已經把傳統軍事強國甩開至少十年距離。
現在的戰場形態完全變樣了。
以前空戰拼的是飛行員技術和戰機性能,現在比的是誰的偵察系統更遠、數據鏈更快、指揮系統更智能。
咱們的反隱身雷達讓美國隱形戰機無處遁形,超大射程導彈讓對手機場變成墳場,智能指揮網絡讓每個作戰單元都能發揮最大作用。
這樣的體系優勢,不是買幾架先進戰機就能追上的。
所以下次看到什么"中美戰機性能對比"的文章,不妨換個思路想想。
就像手機性能再強也離不開網絡支持,現代戰爭比的是整個作戰體系的協同能力。
從地面雷達開機那刻起,方圓幾千公里內的敵軍動向都在掌握之中,這仗還沒打就贏了一半。
中國軍工現在走的就是這條路,而且已經把其他國家的PPT設想變成了實戰裝備。這種全方位領先,才是真正讓對手絕望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