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5月15日發生的網約車司機車內身亡事件,像一記重錘砸在了無數人心里。充電樁旁的白色新能源車里,一位中年司機再也沒能睜開眼睛。
有人說他死于缺氧,有人說這是長期過勞的猝死
但無論真相如何,這個用生命換來的教訓,都撕開了網約車行業最殘酷的現實——當生存壓力遇上安全盲區,打工人連喘息的姿勢都可能成為致命陷阱。
從現場情況看,緊閉車窗開空調睡覺的行為確實存在窒息風險。充電狀態下車輛處于靜止,內循環空調系統無法像行駛中那樣通過外界氣壓交換空氣,導致車內二氧化碳濃度急速攀升。
有實驗數據顯示,成年人靜坐狀態下每小時呼出約15升二氧化碳,在完全密閉的轎車內,氧氣含量會在4小時內降到危險值。
但蹊蹺的是,網友爆料稱該司機車輛并未完全斷電,理論上空調系統應能維持基本通風。這讓人不禁懷疑:是否還存在更深層的誘因?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網約車司機猝死事件較前年暴增60%。
僅1月份就看到4起類似悲劇,這些司機平均每天工作14小時,為抵消平臺抽成和運價下調的壓力,許多人選擇在充電時補覺。
長期睡眠剝奪疊加車內高溫環境,心臟就像繃到極限的皮筋——三亞機場猝死的司機發病時體溫高達41℃,法醫鑒定為中暑引發多器官衰竭。而長春那位倒在方向盤上的司機,尸檢顯示其心肌纖維化程度堪比70歲老人。
大部分平臺司機在線時長與接單量掛鉤的獎勵機制,讓73%的司機主動放棄休息日。
更可怕的是,新能源車續航焦慮催生出"充電樁困局"——司機為搶占快充樁往往凌晨作業,充電時又因擔心訂單流失不敢離開車輛。這種生存模式讓司機群體陷入"過勞-充電補覺-健康惡化"的死亡循環。
目前市面90%的新能源車未配備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系統,部分車型在充電狀態下會自動鎖死車窗。
車企宣傳的"智能座艙"更多聚焦娛樂功能,卻忽視了基礎的生命保障設計。這些技術漏洞在極端情況下,足以讓駕駛艙變成鐵皮棺材。
生命的代價應該喚醒系統性變革。或許該建立網約車司機健康檔案,強制安裝疲勞駕駛預警系統;或許需立法規定新能源車必須配置生命體征監測功能;更重要的是打破平臺算法黑箱,讓"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的生存智慧,不再是用命換來的領悟。
那位湛江司機最后的朋友圈寫著:"再跑兩單就收工",這句話現在聽起來,像極了這個時代最心酸的隱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