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此次印巴戰爭,在印度民眾主流認知里,存在這樣一種觀點:熊貓不想看到印度崛起,整個世界似乎也在對印度的發展設置重重障礙!
在印巴沖突之后,這種情緒愈發濃烈。盡管印度媒體極力渲染在沖突中取得了 “勝利”,可印度民眾心里都明白,自己國家在沖突里遭受了不小的損失。西方媒體曝光印度損失了陣風戰機,這無疑是在印度民眾的傷口上撒鹽,加深了他們被全世界針對的感覺。
印度人產生這種想法,有著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在南亞地區影響力的與日俱增,讓印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就拿中巴經濟走廊來說,它從中國新疆出發,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這一宏大項目在印度眼中,仿佛是中國在自家周邊精心布局的一張大網,極大地壓縮了印度的戰略活動空間。
印度一直以來都將自己視為南亞地區的 “霸主”,但看到中國與巴基斯坦關系緊密,還在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印度便覺得自己傳統的勢力范圍正逐漸被中國 “侵蝕”。不僅如此,中國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緊密相連,還把印度洋眾多重要港口納入自己的發展體系,這讓印度更加惶恐不安,擔心自己在印度洋的主導地位受到根本性威脅。
在經濟發展層面,中國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也讓印度心態失衡。印度一直試圖憑借 “人口紅利” 以及所謂的 “民主制度” 來塑造自身的大國形象,然而中國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印度,并且成功證明了 “非西方式發展路徑” 同樣能夠取得巨大成功。這讓印度感覺自己被中國遠遠甩在了后面,甚至擔心在全球南方國家中,中國會取代自己成為發展的榜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印度開始刻意制造 “中印對立” 的概念,試圖將自己包裝成 “中國的替代者”。
國際社會在印巴沖突中的反應,也強化了印度被孤立的感覺。在此次沖突中,西方媒體在報道印度損失時態度較為謹慎,并沒有毫無保留地支持印度。反觀巴基斯坦,在外交方面表現得十分出色,不僅強調自身是沖突的受害者,還對美國在促成停火協議中所發揮的作用大加贊揚,這使得美國以及西方輿論對巴基斯坦更有好感。相比之下,印度由于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過度高漲,外交策略混亂不堪,在短短一個月內接連得罪了好幾個大國,導致其國際公信力大幅下降。因此,印度人覺得全世界都不支持自己,甚至是聯合起來在遏制印度的發展。
另外,印度國內被煽動起來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從媒體宣傳到學校教育,從影視劇創作到社交平臺輿論導向,“中國是威脅” 這一觀念已經在印度社會逐漸成為一種 “民族共識”。印度的精英階層更是將印度成為大國的目標與扳倒中國劃上了等號,這種思想在軍政高層、媒體、智庫以及社交輿論等各個層面廣泛傳播。再加上莫迪政府大力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打壓其他宗教和政治勢力,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升溫。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印度人很容易將國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歸咎于外部勢力,尤其是中國。
然而,印度人這種想法并非僅僅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其自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在軍事方面,盡管印度在軍事現代化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但由于裝備大多依賴進口,體系化作戰能力嚴重不足,在此次印巴沖突中就暴露出了諸多弊端。在經濟領域,印度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全國青年勞動力(15 - 29 歲)整體失業率達 13.8%,城市青年失業率更是攀升至 17.2% 。女性勞動參與率也處于較低水平,社會矛盾叢生。這些內部問題使得印度民眾普遍感到焦慮,從而更容易將責任推卸到外部。
總體而言,印度人認為中國和世界阻礙其崛起,是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國際輿論以及國內情緒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想法在短期內可能還會持續存在。但如果印度始終將精力集中在 “壓倒中國” 上,而不是著力解決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那么印度的崛起之路必將充滿坎坷,困難重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