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短視頻創作劃定一條紅線,也是為未成年人保護多添畫一條安全線”
“用中性筆組裝AWM-狙擊步槍,90%超高仿真度,可發射,在學校就能做。”《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某社交平臺展示的視頻里看到,3支普通的中性筆被拆解成筆桿、彈簧、筆芯、筆帽等零部件,在博主的重新組裝下,不多時,一把迷你“筆槍”便完成了。在某短視頻平臺,部分自稱教程的視頻在標題、簡介中特意標明“在學校就能做”,還有的視頻聲稱這是“好玩不傷人”的文具改造。
然而,“筆槍”若使用不當,則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根據公開信息,已經發生過男孩自制筆芯彈射穿自己眼角膜的案例,還發生過男孩手掌被同學“筆槍”彈射插入筆尖的事故。
“筆槍”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對于好奇心和探索欲強烈的中小學生,自然很具有吸引力。即便老師和家長多次告誡其危險性,很多未成年人也不能完全意識到,自己改裝的“筆槍”看著好玩,實際卻非常危險,甚至可能涉及法律問題。
這類短視頻以“創意手工”為包裝,實質上對未成年構成了了某種不良引導——讓他們覺得不危險,反而覺得是一種風潮。這樣的認知偏差,使他們極易沖動模仿。“筆槍”“養臭水”等風靡校園,與短視頻傳播其實有很大關系。
危險的文具改造不可擦邊“創意手工”。為確保這一點,平臺應當設立紅線,限制此類視頻的傳播。例如,建立科學合理的界定標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危險元素、設置智能識別與彈窗提示、引入第三方專業人士參與審核等,最大程度上保護未成年人、保障公共安全。
此外,短視頻也能成為一種學習工具。真正有價值、有創意的“手工教學”視頻創作值得鼓勵。平臺強化審核的過程中,不能妨礙正常的創意表達,而應定期引入新穎且安全的創意內容,滿足未成年人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發展的需求。至于創作者,雖然享有創作自由,但應當知道自己需要承擔的法律和道德責任,不要將未成年人當成賺眼球和賺錢的工具。
給“有毒”視頻減少一些流量,為“有益”視頻增加一些流量,平臺要把握內容管理的尺度,為短視頻創作劃定一條紅線,也是為未成年人保護多添畫一條安全線。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任思凝
二審:陳若松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