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5月20日電 聯合國安理會于20日召開了一場關于海上安全的公開辯論會。會上,針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發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表耿爽明確表示了堅決反對的態度。
不請自來的聲音,到底誰才是麻煩制造者?
當大多數國家代表都在認真思考如何攜手維護這片藍色星球時,某個國家卻突然跳出來,用指責和批評的方式試圖將一場多邊對話變成單方面的攻擊大會。這樣的舉動顯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中國代表當場就做出了強有力的回擊,并且清晰地表明:安理會是一個討論重大國際事務的地方,而不是用來糾結某些具體海域的小問題。至于那個被某些人捧得高高的所謂南海仲裁“裁決”,中方早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站不住腳,完全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歷史的鏡子,清楚地映照出某些人的小動作。究竟是誰頻繁派遣軍艦和飛機,打著“航行自由”的幌子,在南海地區耀武揚威,甚至在區域國家之間挑撥離間?明眼人都看得一清二楚。這些行為恰恰是南海以及整個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代表還順勢敲響了警鐘,提醒某些方面不要忘記他們在臺灣問題等核心利益上曾經做出過的承諾。想玩文字游戲或者暗中搞破壞?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海洋廣闊無垠,但為何暗流涌動?
放眼全球,海上航道并非一片坦途。表面平靜的海面下,實則波濤洶涌。有些國家骨子里仍然堅持單邊主義的老套路,喜歡拉幫結派,企圖將海洋變成自己的后花園。
更有甚者,唯恐天下太平,拼命把陸地上的陣營對抗、地緣政治博弈引入海洋領域。難道占地球七成面積的藍色空間就不能成為大家共同發展的舞臺,而非零和博弈的競技場嗎?這種逆歷史潮流而行的做法,只會讓本已脆弱的全球海洋安全體系更加岌岌可危。
老問題與新挑戰相互交織,嚴重侵蝕著海洋的安寧。索馬里海盜的影響雖然逐漸減弱,但毒品走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非法運輸等問題卻如幽靈般在關鍵水道上徘徊。此外,還有那些利用海洋通道進行的人口販賣活動,這無疑是對人類良知的公然挑釁。
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威脅到航運貿易的安全,其背后往往還牽扯到陸地上的貧困、沖突及治理混亂等問題,形成一個難以解開的死循環,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的緊張局勢。
藍色家園的呻吟,生態危機為誰而鳴?
我們共同的家園——海洋,它的健康狀況正面臨嚴峻挑戰,警報聲此起彼伏。未經妥善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大海,微塑料像無數細小的釘子一樣,深深刺入海洋生態系統,最終可能通過食物鏈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被譽為“海底雨林”的珊瑚礁,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海水升溫與酸化,正在大片白化、死亡,景象令人觸目驚心。
漁民世代依賴的漁場也頻頻傳來魚群銳減的噩耗,部分地區甚至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
氣候變化這只無形之手仍在不斷攪亂風云,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海平面持續上升,悄然吞噬著島國和沿海地區的生存空間。這些已經不是遙遠的警告,而是迫在眉睫的危機,關乎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海洋的嘆息,我們還能繼續充耳不聞嗎?
規則與責任,共護海洋之路在何方?
面對風高浪急的局面,國際社會并非束手無策。我們早已有了一套完善的規則體系,其中核心便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部被稱為“海洋憲法”的法律文件。
這部公約連同其他眾多條約和約定俗成的規則,共同構建了全球海洋治理的法律框架。它明確了沿海國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范圍,同時也為航行自由、科學研究、環境保護等重要原則奠定了堅實基礎。
規則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各國是否能夠真誠遵守。如果大家都能以誠相待,嚴格遵循國際法,而不是出于私利選擇性使用,甚至采取雙重標準,將國際法當作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那么這些規則才會有真正的意義。海洋法的核心精神在于促進合作、平衡利益、維護和平,絕非某些國家用來推行單邊主張或謀求海上霸權的遮羞布。
遇到分歧和爭端時,坐下來冷靜商談遠比揮舞拳頭或蠻橫行事更為有效。特別是涉及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等復雜問題時,更應由相關方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尊重歷史與法律。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涉或偏袒都會使局勢更加復雜。
為了實現共同的安全目標,我們必須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合理關切。只顧自己痛快而不考慮他人感受,最終只會陷入猜忌加深的“安全困境”。因此,各方應共同努力,完善現有的危機溝通機制,加強海上執法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開發海洋資源時,也應告別過去那種竭澤而漁的方式,轉向可持續、負責任的發展模式。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指出,要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可持續漁業等新興產業,讓人與海洋和諧共生,共同繁榮。
東方大國的航跡,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廣闊的管轄海域,深知“靠海吃海,向海圖強”的道理,也明白“四海一家,命運與共”的智慧。以南海問題為例,盡管外部勢力時常干擾,局勢復雜,但中國始終堅持與東盟國家共同努力,認真執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穩步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
這些努力使得南海地區總體保持穩定,航行和飛越自由也得到了國際法的保障。這充分說明,只要區域內國家真心解決問題,通過對話協商總能找到辦法,將南海建設成為和平、友誼、合作之海。這份決心與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跳出南海,放眼全球,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中國深刻認識到,守護這片藍色家園,維護全球共享的海上安全,是每個國際社會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努力成為積極的建設者,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積極發聲,提出中國方案,倡導建立開放包容的藍色伙伴關系;努力成為堅定的推動者,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的海洋經濟模式,強化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更努力成為忠實的維護者,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海上霸權和強權政治。
這些承諾并非空談。從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海洋事務,到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藍色經濟合作;從加大海洋科技研發投資力度,到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治理近岸海域污染;從連續多年派遣海軍編隊前往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到周邊國家遭遇災害時及時伸出援手,中國正以實際行動展現對海洋的尊重與擔當。
海洋的胸懷寬廣,足以容納百舸爭流,卻容不下霸道獨行。當合作的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這片孕育生命、連接世界的藍色疆域,才會真正成為我們共同的福祉所在,而非少數人的競技場。未來已來,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
來源:環球時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2691764445049168&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