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詩傳》:魯迅——把一生活成了一首詩
魯迅并不期待別人為他作傳。他說:“我是不寫自傳也不熱心于別人給我作傳的,因為一生太平凡,倘使這樣的也可以作傳,那么,中國一下子可以有四萬萬部傳記,真將塞破圖書館?!濒斞刚f這話是在1936年5月8日寫給李霽野的信中,半年之后就去世了。
魯迅本人不熱心,但魯迅研究者們對于撰寫魯迅傳記卻懷有巨大熱情,樂此不疲,前赴后繼。這是因為生平研究、傳記寫作是作家文學研究的重要形式,魯迅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其生命歷程中包含著大量近現代中國的文學、文化、歷史信息。所謂“一生太平凡”,當然是過度的自謙。從1941年日本作家小田岳夫出版《魯迅傳》算起,魯迅傳記的撰寫有85年的歷史。1948年王士菁出版第一部中國人撰寫的《魯迅傳》,至今也已經過去了77年。80多年來,大量的魯迅傳記(包括評傳)問世。1981年魯迅一百周年誕辰前后是魯迅傳記寫作的黃金時期,至少有7部魯迅傳出版,質量高,影響大,以至于《文學評論》發表專文進行評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組織專欄文章展開討論。魯迅傳記的寫作,從內容到形式,似乎已達到極限。
現在,黃喬生所著《魯迅詩傳》(商務印書館2025年1月)告訴我們:別樣的魯迅傳誕生了,極限被突破了。
一
既往的魯迅傳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整體性、綜合性地呈現魯迅的人生歷程與生存狀態——例如朱正的《魯迅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陳漱渝的《搏擊暗夜:魯迅傳》(作家出版社2016年);另一種是著者基于自己對魯迅的認識,偏重、突出魯迅的某個方面——例如,王士菁的改寫版《魯迅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具體地敘述魯迅跟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各種反動勢力進行英勇的斗爭,來捍衛人民的利益,為祖國的解放,貢獻出光輝的一生”,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凸顯魯迅的“精神危機和內心痛苦”,吳海勇的《時為公務員的魯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則是魯迅人生的“斷代史”,“從公務員的角度梳理魯迅的一段生涯”。
黃喬生的《魯迅詩傳》屬于后一種類型,乃“詩人魯迅傳”,非“魯迅全傳”。黃喬生認為魯迅的“詩人身份長期被忽視”,因此撰寫《魯迅詩傳》“讓這種身份更為彰著”?!遏斞冈妭鳌贰靶蜓浴睂Ⅳ斞傅娜松爬橐痪湓挘骸八岩簧畛闪艘皇自姟!倍?,該書作為“詩人魯迅傳”采取了“詩傳”的形式。何謂“詩傳”?黃喬生在“序言”中說明:“詩傳以詩人的詩歌活動為主線敘述其生平事跡,而非詩體寫成的傳記?!薄遏斞冈妭鳌窞椤棒斞競饔洿蠹易濉碧峁┝艘环N新類型,在魯迅形象建構、傳記寫法兩方面均有突破。在我的閱讀范圍內,這是第一部“詩傳”式“詩人魯迅傳”。
那么,“詩人魯迅”這種認識是否契合魯迅的生命本質?通過魯迅詩作能否呈現“詩人魯迅”的生命歷程?回答是肯定的。詩歌創作本身,在魯迅生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從文類角度看,魯迅作品中,小說、雜文成就最大,影響更廣泛,但是,小說、雜文所對應的魯迅人生時段,遠沒有詩歌對應的時段長?,F存魯迅最早的詩作是1900年19歲時他寫的三首七絕《別諸弟》,最晚的是1935年晚秋所作《亥年殘秋偶作》,時間跨度長達35年,涵蓋了魯迅成年之后的整個人生。這個時間比魯迅的小說、雜文寫作史長許多。按照魯迅自己的說法,其小說創作始于1912年寫《懷舊》。1912年至1935年12月寫歷史小說《采薇》《出關》《起死》,只有23年。魯迅開始寫現代雜文更晚,已經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
與詩作對應的時間長度同樣重要的,是詩作的內容。魯迅詩作內容豐富:抒發兄弟之情的《別諸弟》,悼念好友的《哀范君三章》,抒發愛子之情的《答客誚》,抒發對許廣平感情的“十年攜手共艱危”,贈日本友人的《送增田涉君歸國》,憂憤深廣的政治抒情詩《悼柔石》《悼楊銓》《悼丁君》,等等,涵蓋了從家庭到社會、從文壇到政壇、從國內到國外的諸多方面,對魯迅的生活、情感、精神、思想均有呈現。正因為如此,《魯迅詩傳》才能夠通過歷時性地梳理、解析魯迅的七十余首詩作,建構起血肉豐滿的“詩人魯迅”形象。“他把一生活成了一首詩”——這種概括具有文學修辭性,揭示了魯迅生命本質的詩性層面。
《魯迅詩傳》對于魯迅詩作“傳記”意義的發掘很充分。以對《亥年殘秋偶作》的解析為例。此詩是魯迅留下的最后一首詩,《魯迅詩傳》將首聯“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與《摩羅詩力說》中的“如脫春溫而入于秋肅”、與魯迅詩作中的春秋意象、與魯迅的生活道路做了多維度的勾連,并將此詩與魯迅早年的《自題小像》做對比,所涉時間跨度長達33年。這在凸顯魯迅詩人身份的同時,強化了“詩傳”的整體性。而且,著者通過對尾聯“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的“知識考古”式分析,概括魯迅寫此詩時的處境與心境,指出:“天快要亮了,然而魯迅的生命也臨近結束了”;“此時的魯迅,是蟄居小樓的老人、病人、局外人、孤獨者。”從《魯迅詩傳》的解析來看,應當將《亥年殘秋偶作》作為魯迅的辭世詩來讀,此詩與魯迅翌年9月寫的散文《死》具有情感同一性。
二
詩人魯迅是與小說家魯迅同時登上五四新文壇的。1918年5月,在《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周樹人用“魯迅”的筆名發表小說《狂人日記》(這是筆名“魯迅”第一次被使用),同時用“唐俟”的筆名發表了《夢》《愛之神》《桃花》等三首新詩。魯迅登上新文壇時即有小說家和詩人兩種身份。魯迅研究史長達百余年,“詩人魯迅”的命名由來已久,對于魯迅生平、魯迅詩作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無人撰寫“詩人魯迅傳”,更無人撰寫“詩傳”式“詩人魯迅傳”。這個“盲點”的存在有些詭異?,F在,《魯迅詩傳》由黃喬生完成,并非偶然。長期的魯迅研究積累、《魯迅像傳》的撰寫、特定的職業,都是重要的推動因素。按照黃喬生在“序言”中的解釋,他構思《魯迅詩傳》的契機,是2021年魯迅誕辰140周年之際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生平陳列”展覽的策劃。他作為魯博負責人,完成策劃之后發現展覽的二級標題均為魯迅詩句,由此意識到魯迅詩與魯迅人生道路的密切關系?!渡穆罚罕本斞覆┪镳^“魯迅生平陳列”策展筆記》已經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在2023年出版,《魯迅詩傳》使用魯迅詩句(以及李賀、陸游、許壽裳、周作人等人的詩句)作為章節題目的做法,與“魯迅生平陳列展”正相一致。詩化的章節題目使整部傳記彌漫著詩情畫意,可讀性很強。傳記作品如何具有文學性,曾經是相關討論中的問題之一,現在《魯迅詩傳》提供了一個范本。
《魯迅詩傳》是將詩用作傳記資料,因此按照時間順序解析詩作,并與魯迅生平互證、互釋,做有機融合,以呈現“詩人魯迅”的生命歷程與生存狀態。在此意義上,《魯迅詩傳》是“魯迅∕詩傳”。可貴的是,《魯迅詩傳》同樣重視詩作的自足性,進行獨立的文本分析、考察,呈現每首詩的“前世今生”。在此意義上,《魯迅詩傳》則是“魯迅詩∕傳”?!棒斞辅M詩傳”是用魯迅的詩給魯迅作傳,“魯迅詩∕傳”則是給魯迅的詩作“傳”。不言而喻,兩者相輔相成。只有深入理解具體詩作的意義,才能將其在魯迅傳記中準確定位。作為“魯迅詩∕傳”,《魯迅詩傳》對魯迅詩的論述包括詩的創作過程、內涵,及其在后世的流傳、影響、衍生狀況。例如對《悼柔石》的論述。此詩出現在散文《為了忘卻的記念》中,1933年4月公之于世之后,30余年間多有著名作家、學者、革命者如郭沫若、王塵無、朱學勉、聶紺弩、鄧拓等人步原韻唱和,郭沫若一人就寫了三首。魯迅已經逝世,而《悼柔石》“活著”并且被不斷經典化。魯迅的大部分詩作皆如此。
三
黃喬生在解釋“詩傳”的時候,說“詩傳以詩人的詩歌活動為主線敘述其生平事跡”。他說的是“詩歌活動”,而不是“詩”?!霸姼杌顒印卑ǖ幌抻谠姼鑴撟?。懷著這種自覺性,他對魯迅詩作創作之外的詩歌活動進行了多方面的挖掘、展示——幼年詩教,詩論、詩歌翻譯,與同時代人的詩歌交流,等等。魯迅祖父周福清詩集《桐華閣詩鈔》、叔祖周兆藍詩集《鏡湖竹枝詞》,魯迅早年文論《摩羅詩力說》,裴多菲名詩《太陽酷熱地照臨……》,魯迅與胡適、瞿秋白、蔡元培、許壽裳、郁達夫、柳亞子等人的詩歌交流,都在論述之列。對于《摩羅詩力說》的論述在文學觀念層面證明了詩對于魯迅的重要性,告訴讀者魯迅現代文學觀的建立從一開始就與詩密切相關。《摩羅詩力說》(1907年)是魯迅最早的文學論文,闡述詩改造人的精神、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介紹了拜倫、雪萊、裴多菲等摩羅詩人。文中的“蓋詩人者,攖人心者也”一語,宿命般地暗示了魯迅后來的人生。不言而喻,此文論述的“詩”具有文體與屬性(文學)的雙重含義。對于魯迅多種詩歌活動的論述,一方面使“詩人魯迅”的形象更加豐滿,同時呈現了現代文壇的某些側面和瞬間。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睆哪且院蟆叭摇背蔀轸斞傅幕旧矸?。那么,對于“三家魯迅”來說“詩人魯迅”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黃喬生明確意識到了并且做出回答。他在《魯迅詩傳》結尾處說:“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獨異的存在,他既是戰士,又是文人,是戰士與文人的合體?!薄霸娙送褪菓鹗?,真正的勇士必有詩人的品性。”
還應注意的是,“詩人魯迅”形象主要是舊體詩建構起來的,革命性鮮明的《悼柔石》也是舊體詩。這應當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何謂“現代作家”、何謂“現代文學”等舊問題。總之,在魯迅研究、作家傳記寫作乃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諸方面,《魯迅詩傳》均富于啟示意義。
【 董炳月】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邱詩懿;初審:李雨凡、許雪靖;復審:韓培濤、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察》《黨建研究》《中共黨史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黨委中心組學習》《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國財政》《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等百余本中央級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