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取代中國?印度剛看到希望,就被特朗普一個動作擊碎
在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國際貿易格局愈加復雜的背景下,中美兩大經濟體一度因關稅問題而陷入微妙對峙。令人意外的是,中國憑借強硬的談判策略,成功贏得一項有利的協議。這一結果不僅讓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如意算盤落空,更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關注和反思。
(關稅戰面前,中國用實力和道義硬剛美國,最終迫使特朗普做出讓步)
1、與美國談成了!中國率先為全球打好樣
觀察者網報道稱,這一輪談判于日內瓦舉行,雙方同意在接下來的90天內降低關稅,并將現行稅率下調115%。分析人士驚訝地發現,特朗普這次居然做出了重大讓步,這一出乎意料的發展也讓從韓國到歐盟的眾多國家感到震驚。
彭博社指出,由于中國在談判中表現出的堅定姿態,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曾在美國擔任貿易談判代表的斯蒂芬·奧爾森認為,這標志著全球貿易談判態勢的一個重要轉變。
簡言之,中方的策略顯示出了一種冷靜與堅持的力量,在特朗普政府面前取得的成果無疑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參照:難道倚重快速妥協、極力維穩的策略才是正確的選擇?顯然,答案已經開始動搖。
盡管現在還沒有更多國家公開表示會改變以往的談判策略,但不難預料,一些國家正在重新評估與美國的博弈方式。
(中美談成后,歐盟也開始效仿,要求與美國達成比中美、美英關稅降幅更大的協議)
2、中國對美強硬,引發各國反思
就拿日韓來說,已經開始謹慎而細致地重新定義自己的談判優先級,希望通過延長談判時間來爭取更好的協議,而非倉促做出一些決定。這反映出各國在面對特朗普政府時的談判姿態正悄然發生變化,從急于應對轉變為掌握節奏。
歐盟也不例外,通過效仿中國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始終保持堅定的立場和冷靜的態度,以此來迫使對手做出讓步。加拿大BCA研究公司的地緣宏觀首席策略師馬爾科·帕皮奇認為,這種策略尤其適用于與特朗普總統的交涉。
報道稱,有歐盟官員提出訴求,想要與美國達成一份比中美、美英談判更低的關稅協議,理由是美國給以上兩國開出的條件,并不能讓歐盟滿意。
只不過,也有專家點出,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經濟影響力,決定了它在談判桌上的發言權。中國之所以有自信,不僅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上,也在于其對美貿易依賴度較低。但那些對美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就很難效仿。
(印度渴望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期間蘋果給了他們不少希望,但中美談判讓其美夢破碎)
3、取代中國?印度美夢破碎
比如越南,這個國家在過去幾年中積極開發國際市場,成為許多跨國公司轉移生產線的熱門目的地。但其對美貿易的高度依賴使其在談判中顯得慎之又慎。與其冒險采取強勢態度,不如繼續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似乎是目前越南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就在全球紛紛效仿中國強硬立場以獲取最佳談判條件的熱潮中,印度卻高興不起來。
這些年來,印度一直覬覦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但現實卻為其夢想增加了諸多坎坷。如今,眼看中國已經陷入關稅旋渦,可特朗普的一招,再次讓印度希望破碎。
英國廣播公司文章指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印度一度被認為有機會吸引那些計劃從中國轉移生產基地的跨國公司,從而從中受益。
然而,中美之間達成的協議,徹底攪亂了印度追趕的節奏,促使其不得不面對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
(印度制造業想要崛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媒更是發文稱,印度崛起實屬不易)
4、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到底,全球制造業供應鏈中占據一席之地,絕非易事。
首先,中美達成的關稅協議,可能會導致原本流向印度的制造業投資出現放緩乃至“回流”的現象。
其次,惡劣的營商環境是印度制造業發展的頑疾。長期以來,這種環境令外國投資者裹足不前,也成為制約印度制造業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歷史數據顯示,印度制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在過去二十年里幾乎沒有顯著提升,仍然徘徊在15%左右。即便莫迪政府試圖通過“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來提振工業生產,但收效極為有限。
此外,印度的電子產業——尤其是智能手機制造領域——仍高度依賴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正如專家所指出的,印度無法僅憑借低成本的組裝線來維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若想獲得更多利潤和市場認可,必須在本土生產關鍵部件上實現突破。
總之,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