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那就是現今東西的價格好像是不斷下降,打折和各種低價購物街也是輪番上線。
不過這樣的低價好像并沒有帶來比較高的銷量,甚至大家的消費欲反倒是變得更低了,這時有的網友就感覺,既然要消費那其實最好的不就是給錢,而比起降息這不是來的更直接。
那為何中國不斷降息?美國又是怎么保持高息還能發展的?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內
從“薅羊毛”到降價也不買
在我國經濟還沒進入快速發展時代,當時不少人的觀念就是要囤貨,畢竟當年的物價和現在的物價那是真比不了。
不僅是價格波動比較大,通貨膨脹還有時會出現飆升,大家都害怕自己手里的錢,今天睡個覺,明天就又貶值了。
這就導致當時很多人都是在不斷囤貨,減少自己遇到風險的可能,如果說當年人們的購買熱情能燒開水,那現在的市場就是能把水凍冰塊。
根據2025年3月的數據來看,CPI和PPI兩數據都是在下滑,而這就代表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但現在這兩方面都出現了頹勢。
這就表示現在不僅是買東西的顧客變少了,企業現在同樣是不太穩定,整個市場現在都是在走下坡路。
并且和當年不一樣的是,當年的市場是有錢都買不到東西,現在的情況是,即便是想買都要再等等,就像是很多年輕人所說的,過不了多久這東西決定是要降價的,干嘛現在買?
但其實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不是這些理性消費者不買,而是對未來缺乏一定的信心,畢竟要是自己現在超前消費,或者將存款花出去。
那要是未來自己的工作出現了波動,或者收入發生了變化,那自己的經濟處境就不是很好了,壓力也會倍增。
這樣一來不少網友就找到了一種新的消費,那就是平替商品,用價格比較實惠的東西,;唉代替自己想要買的東西。
但這樣的發展趨勢可不太好,對于我們來說這可能就只是購買東西的價格,但對于相關部門來說,物價可不止是一串數字,更是社會對是否穩定的一個信號。
畢竟要是出現通貨膨脹那不僅是居民會受到影響,企業也會進入萎靡期,所以穩定物價,其實就是在穩定人心。
錢是放出去為啥沒感覺?
面對這股涼意,央行也不是干坐著沒干活,這些年降準、降息各種給市場補充流動性的招數,那是一套接一套。
數據也擺在那兒,企業貸款利率、個人房貸利率確實都降了不少,明面上看,借錢的成本是低了。
可怪就怪在市場并沒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樣一下子就熱乎起來,好像企業不急著借錢擴大再生產,老百姓也不急著貸款消費。
這就有點像掉進了經濟學上說的那個“流動性陷阱”央行這邊水龍頭是擰開了,錢也嘩嘩往外流,可這些錢并沒有痛痛快快地流到實體經濟里去,反倒像是在金融系統里兜圈子打轉,沒能真正變成工廠的訂單、工人的工資、商店的流水。
說白了眼下可能不是市場上缺錢,而是大家缺了點往前沖的信心,對未來預期不明朗,誰敢輕易背上一屁股債去投資去消費呢?
這不是簡單一句“錢去哪兒了”就能解釋的,背后是信心這根弦還沒完全繃緊,大環境如此即使利率再低,企業和個人也會掂量掂量,這錢借來能不能賺回更多?
除了信心不足導致錢流動不暢,還有個更隱蔽、更磨人的問題,正在一點點侵蝕經濟的活力,那就是沒完沒了的“價格內卷”。
你打開手機看看,各種電商平臺外賣服務直播帶貨,哪個不是把“全網最低價”、“擊穿底價”當成金科玉律?商家們通過瘋狂補貼和互相壓價,殺得是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消費者乍一看哎喲,這便宜占大了,羊毛薅得真爽!可這低價狂歡的背后,代價是什么?商家的利潤被壓榨到幾乎沒有,連喘口氣都難,哪還有心思和余錢去搞研發提品質,長此以往產品質量怎么保證?
整個市場的生態都被這種惡性競爭搞得烏煙瘴氣,這種模式就算短期內能靠低價搶到一些市場份額,最終可能把整個行業的商業邏輯都給玩壞了。
而且不是說其他國家沒有嘗試過直接發錢,比如美國就有不少補貼,讓底層人民消費,希望帶動低迷的市場,但事實就是根本行不通。
"全網最低價"的“自殺式”狂歡
更要命的是這種無底線的低價,把消費者的胃口吊得老高,培養出一種“等等看,總有更便宜”的習慣,結果消費需求被人為地延遲了。
企業一看東西賣不出去,自然就得減產、縮編,經濟哪還有什么活力可言?所以說這種低價,壓根兒不是什么核心競爭力,反而像一針慢性麻醉劑,扭曲了正常的市場價格信號,讓大家在虛假的繁榮里越陷越深。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嘀咕,是不是太保守了,要是直接給老百姓發錢,消費不就一下子起來了嗎?嘿這事兒真沒那么簡單,央行之所以“克制”,可不是因為膽小怕事,而是基于對復雜經濟現實的清醒認識,更是吸取了國內外大把的歷史教訓。
你放眼全球看看,哪個國家單靠“大放水”、直接往老百姓口袋里塞錢,就能把經濟從泥潭里徹底拉出來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喧囂過后一地雞毛,根本解決不了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隔壁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不就是個活生生的鏡子嗎,超低利率搞了多少年,政府債務堆得山一樣高,經濟還是那副不死不活的樣子。
我國的首要任務,法律白紙黑字寫著呢,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然后才是“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這話什么意思?就是說即便經濟面臨再大的下行壓力,也不會輕易動用那種可能導致貨幣超發、未來引發惡性通脹的猛藥,來換取一時的繁榮。
錢袋子為啥捂得這么緊?
所以啊央行現在的策略,更像是在下一盤大棋,追求的是穩中求進和結構性的優化,單純的貨幣寬松,就像給病人輸血能解一時之急,但解決不了病根兒。
真正要想讓中國經濟這臺機器重新煥發強勁動力,得靠“組合拳”得讓經濟體自己能“造血”,這意味著要把有限的資金和政策,引導到那些真正能創造長期價值、帶動高質量就業、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領域去。
比如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的“新質生產力”——新能源、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等,這些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把勁兒往這些地方使,才能讓經濟的底盤更穩,路走得更遠。
市場環境也得下決心整治,堅決遏制那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過度內卷,鼓勵企業從“價格戰”的泥潭里爬出來,轉到“價值戰”的賽道上,老老實實拼產品、拼創新、拼服務。
所以你看眼前這低價滿天飛的景象,還真不是什么經濟繁榮的信號,中國經濟要想真正走出當前的困境,實現高質量的復蘇和穩定,歸根結底還得靠市場主體的活力被充分激發出來。
在低價的迷霧中守住市場定價的健康邏輯,在流動性似乎失靈的困境中重新點燃各方的信心之火,這或許才是中國經濟穿越復雜周期,最終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根本所在。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