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新手媽媽都曾在深夜的燈光下,面對懷中啼哭的寶寶陷入困惑:“他真的吃飽了嗎?”從寶寶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喂養便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最親密的對話。新手媽媽既擔心營養不足,又害怕過度喂養。按需哺乳就變成了一門她們迫切需要掌握的課程。
按需哺乳≠隨時喂
按需哺乳是根據寶寶和母親的需求進行的哺乳方式,當寶寶感到饑餓或口渴,或者母親感到脹奶時,都應進行哺乳。這種方式沒有固定的喂奶次數和時間限制。然而,按需哺乳并不等同于寶寶一哭就喂。家長缺乏正確的喂養知識和方法,可能導致孩子喂養不足或過度。
喂養不足可能會導致孩子體重偏低、生長緩慢,還可能引起消瘦。長期的營養不良會對孩子的全身多個系統造成影響,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免疫力減弱和反復感染等。
過度喂養則容易導致孩子超重、肥胖,這種狀況有可能持續到兒童期甚至成年期,從而增加成年后患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
因此,媽媽應堅持按需哺乳,鼓勵夜間哺乳,可促進乳汁分泌。當母乳不足時,更應增加喂奶的次數。
觀察孩子發出的饑餓信號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餓了?雖然小寶寶不會說話,但是他的一些小動作、小表情一直在給媽媽傳遞著饑餓的信號。
喂養信號可分為三個階段。
“媽媽,我有點餓。”孩子張開嘴巴,舌頭伸出舔嘴唇,頭部左右轉動(覓食反射),吸吮手指、拳頭或衣物。此時孩子狀態較平靜,媽媽應給他喂奶。
“我真的餓了。”孩子身體大幅度扭動、手腳揮舞,發出短促的“吭吭”聲或煩躁哼唧,試圖抓抱媽媽。這個時候,媽媽就要盡快給孩子喂奶,以免孩子進入哭鬧階段。
“媽媽,我特別餓。”孩子反應劇烈,哭聲高亢且持續、全身緊繃、背部弓起,拒絕吃奶。到了這個階段,媽媽需要先對孩子進行安撫,隨后再喂奶。
觀察孩子發出的飽腹信號
小寶寶雖然無法用語言表達飽腹感,但他們會通過身體反應、情緒變化和生理指標傳遞饑餓信號。
吞咽聲與吃奶時間母乳喂養時,每吮2~3次可聽到孩子清晰的吞咽聲,哺乳后乳房變軟,喂奶持續約20分鐘,孩子基本可以吃飽。若吮吸頻率低、吞咽聲少,或吃奶時間過長(超過30分鐘),可能因奶量不足導致未吃飽。
滿足感與情緒穩定寶寶吃飽后會表現出明顯的滿足感,例如停止吮吸、表情放松甚至微笑,或吃完后安靜入睡。
大小便次數與性狀小便每天6~9次,尿液呈淡黃色。吃母乳的寶寶排金黃色軟便,每天2~4次。
體重增長符合標準0~3月齡寶寶每周增重150~300克;3~6月齡寶寶每周增重100~200克;6月齡以上的寶寶每周增重50~80克。
注意:新生兒出生后1周內,生理性體重下降不應超過出生體重的10%,4天后體重開始回升,7~10天恢復到出生水平。
留意孩子吃奶的需求量
嬰兒母乳喂養的需求量因年齡、體重、生長速度和個體差異而異。
建議6月齡內的嬰兒純母乳喂養。不需要額外給水及其他任何液體和固體食物。1月齡內的寶寶,通常每天需哺乳8~12次;1~3月齡寶寶每天哺乳7~9次;4~6月齡寶寶每天哺乳6~8次。
夜奶對維持奶量和滿足寶寶需求至關重要,尤其在產后前6個月,夜間催乳素分泌旺盛,頻繁哺乳有助于刺激乳汁分泌,維持母乳量。0~3月齡的寶寶夜奶需求最高,通常需 2~3次夜間喂養;4~6月齡的寶寶夜奶次數可能減少至1~2次;部分6月齡以上的寶寶可逐漸斷夜奶,但個體差異大,應根據寶寶需求調整。
寫在最后:母乳喂養是一場需要智慧與耐心并行的生命對話。學會識別寶寶發出的饑餓飽腹信號,了解喂養需求量的動態變化,是媽媽與寶寶建立默契的重要起點。用科學的認知化解喂養焦慮,讓科學的支持體系為這份天然的哺育關系保駕護航,母乳喂養自然會成為母子共同成長的美好旅程。愿每位母親都能在哺乳時光中,既收獲寶寶健康成長帶來的安心,也珍藏下這份肌膚相親的溫暖記憶。
文:山西白求恩醫院婦產科 牛霞霞
編輯:劉洋 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