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最新一期刊發了一篇題為 “Inorganic electrochromic smart windows for advanc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的綜述文章。
其中,去年,2024年8月離世的“90后”青年學者李海增,名列論文主通訊作者。
文末,一段紀念李海增教授的致辭,簡簡單單卻力透紙背,讓人動容,這是對他最真摯的致敬: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the memory of author Haizeng Li, who passed away in August 2024.
He was a warmfriend, a nice colleague, an innovative researcher and an enthusiastic scholar. He devoted his efforts to the field of electrochromism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is community. He proved his excellence by creating and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Zn-anode-base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and he strove to expedite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for smart windows and displays. His departure is a huge loss, and he will befondly remember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community.
謹以本文紀念作者李海增,他于2024年8月逝世。
他是一位溫暖的朋友、一位好同事、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研究人員和一位充滿激情的學者。他投身電致變色領域十余載,為該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開創和領導了基于鋅陽極的電致變色器件的開發,證明了自己的卓越,并進一步致力于加速推動電致變色器件在智能窗和顯示器領域的應用。他的離去是電致變色領域的重大損失,學界同仁將深切緬懷這位杰出學者。
公開資料顯示,李海增,男,出生于1990年3月4日,生前系山東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2021年3月入職山東大學,學科方向為:凝聚態物理、工程熱物理。
在短短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中,李海增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SID顯示未來之星青年領袖,青年泰山學者,首屆山東省海外優青項目獲得者 , 獲得Nanoscale新銳科學家獎,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優秀青年科學家獎,Wiley中國開放科學2022年度作者獎,任國產期刊Nano-Micro Letters (IF: 26.6)、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 15)、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IF:8.3)、Nano Materials Science (IF: 9.9)、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 (預計首個IF>10)、Frontiers of Physics (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辦期刊, IF:7.5)青年編委。
李海增博士畢業于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朱美芳院士),師從王宏志教授。
李海增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東華大學優博訪學資助作為交換生加入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ACS Energy Letters副主編Pooi See Lee院士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
由于電致變色領域學科交叉的特點,李海增課題組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山東大學三個二級學院(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多個團隊(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劉林華杰青團隊、化學與化工學院于偉泳杰青團隊)內開展。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為電致變色光熱調控器件,涉及內容包括:① 紅外發射率可調電致變色器件;② 低成本電致變色顯示技術;③ 智能窗用柔性可裁剪電致變色貼膜;④ 人體輻射熱管理能源織物。
近五年,以一作或通訊作者在Joule、Advanced Materials (3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篇)、ACS Energy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Micro Letters、Nano Energy、Nanophotonics、Nanoscale Horiz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主流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多篇當選ESI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此外,李海增教授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項,美國專利1項。
中國科協近期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時長為8.6小時,最長工作時間每天16小時。高學歷者每日工作時間更長,睡眠缺乏情況嚴重,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為9.29小時。同時博士和碩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都不足5小時,顯著少于其他學歷群體。
該調查課題負責人、中科院心理所陳祉妍教授說,從數據看,博士學歷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過擠壓有利于健康的運動時間,換取更多的工作時間,長此以往,可能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由《知識分子》聯合自然科研等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得出了類似結論。該調查稱,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時間不多于40小時,剛剛符合《勞動法》的規定(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而多達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調查顯示,將 近一半人表示自己過度疲勞,不太健康 ;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青年學者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不管是勞累還是憂慮,都是青年科研人員健康的主要兇手之一。
科研人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來源:科研大匠、山東大學、澎湃新聞 版 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