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開播了。
因為肖戰的影響力,使得這部劇一開播就成了熱門,不但頻上熱搜,在數據層面也與《折腰》不相上下,給內娛帶來了不少的話題。
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神,我也追了幾集。
一個感受——
這是一部披著《盜墓筆記》的皮,卻試圖打造出另一部《瑯琊榜》的古裝劇。
沒錯,《藏海傳》的重點不在墓穴。
而在權謀。
甚至為了與《盜墓筆記》這個原始IP“劃清界限”,最后的成片之中,連南派三叔的名字都不曾提及一下。
我能理解這樣的想法。
畢竟“盜墓”這件事已逐漸變成明日黃花,而“權謀”才是中華民族永恒的潮流。
可實際上呢?
我只能說,有野心是件好事。
可肖戰不是胡歌。
《藏海傳》,也終究不會變成另一部《瑯琊榜》。
01
權謀
藏海這個人物,很難讓人不去想,這是不是照著《瑯琊榜》里的梅長蘇寫的。
都是官宦之子。
都是遭遇冤情(全家滅門與赤炎冤案),只剩自己一個人死里逃生。
都是被高人所救。
都是數年之后學得本領,改頭換面,易容為一個文弱書生的模樣進入朝局,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復仇。
為什么這么相似?
原因似乎也很簡單,這有便于“極速開局”,而盡早地把劇集的“核心”提出來。
而這核心不是盜墓,而是——
權謀。
是的,權謀,對于這一類劇來說,這是重中之重。
如果把謀略的部分設計好了,自然會有觀眾追看下去,如果設計不好,那再強調權謀也只能算是一個花架子,讓人食之無味。
那么《藏海傳》的權謀究竟如何?
我的觀感是,不如人意。
在劇集的前幾集,藏海身入京師,走進官場,所要過的關卡有三個,第一個是主動的,解決太后棺葬問題,后兩個是被動的,一個是枕樓被侯府的三位“高管”威逼利誘,一個是被楊真要求,去與先帝陪葬。
這都是要展現藏海權謀一面的。
我們一個一個說。
首先是太后棺葬問題,因為這是藏海首次亮相,又是主動應戰,所以我勉強能打個三星。
相對于謀略,它主打一個隨機應變。
像是主動的摸底考試。
比如一開始,他被關入墓道,需要解決墓道的機關走出來,這里體現的不是藏海有多聰明,而是他學習得是否扎實,畢竟,他有十年的時間都在學這個。
相比于《盜墓筆記》的自學,這是系統性教學成果。
后來解決太后墓葬難題,他也是搏一個運氣。
他需要讓太后的棺材“動”一下,但問題是,對于任何朝代,此類風水之說都不會只有單一的解釋,端看欽天監的老大是啥意義,那既然如此,哪怕十萬八千里之外的蟬鳴都可以拿來當成祥瑞,多搞了小機關又有多大作用呢?
這不是解決難題,而只是給爭吵的一方提供了一點點微小的籌碼而已(甚至與后面的劇情還有沖突)。
所以從權謀的角度來說,差強人意。
好,劇情設定,藏海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名動京師,被納入侯府,這也可以接受。
可接下來他的第二個難題,就很尷尬了。
故事的設定是侯府的三個高管自私自利,見不得有人冒頭,于是三個高管聯起手來,威逼利誘一個剛入職的新人……
我只能說,這種無腦設計,也太不講智商了。
好,我們退一步。
假設這三個高管真的都是那種無腦的庸才,那威逼利誘藏海的辦法也有點臉譜化了,他們拉攏藏海,給他女人,藏海不要,于是他們燙傷了女人的喉嚨,藏海憐香惜玉,退步認輸了……
喂喂喂,這是知道藏海是個善良的大男主是嗎?
所以說,這一段無論是三高管,還是藏海,從權謀的角度來說,都是零星。
而第三個關卡,是前幾集的重頭戲,整整拍了三集。
該把權謀做足了吧?
并沒有。
這一段藏海的“將計就計”,最多也只能夠打兩星。
其實這一段單從概念上來看,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三高管因為先帝棺材移位,于是找藏海去修葺,三個月后又借口藏海的陰年陰月生人,讓他給先帝陪葬,于是藏海兵分兩路,一是在侯爺耳旁吹風,說他藏海是有用的人,一是設計讓墓門不落下,聲稱自己不該死,該死的是楊真。
可具體執行上呢?
還是太弱了。
侯爺這邊就不必多說了,單說最后的大招,它所成立的前提,就是在場的所有人都很蠢。
墓門為什么不落下?
是因為沒水了。
墓門的機關是水的作用力帶動的,有水流,才能帶動齒輪轉動,沒水流,齒輪就不轉。
藏海于是讓人阻斷水流,等一炷香之后,重新開閘。
那么問題來了——
當墓門沒有落下的時候,滿朝文武都不知道為何嗎?這個墓門甚至不是藏海設計的,在他入局之前就有,那么所有設計這個墓門的相關人員,都不知道查看一下水流是否正常嗎?
而更離譜的是,藏海修葺皇陵三個月,不知道機關在哪,反而需要一個石匠提醒,這三個月,他是一點都不準備的嗎?
更何況,這個計謀的要點其實是在于時間。
如何在一炷香的時間,一方面走出來,另一方面恰好與楊真交換(這也有個槽點,就是恰好楊真也是陰年陰月生人,主打一個巧合),斷龍石落下,這才是需要重點謀劃的,早了,藏海就被關在里面了,遲了,藏海就被殺了,但劇集幾乎沒有交代這個關鍵點,好像是說,我演習過了,正好是這么長時間……
總之就是,需要重點琢磨,精心設計的地方都被一筆帶過。
權謀,也就只畫了一張皮。
02
港片
可《藏海傳》還是能看得下去的,至少說,看了幾集后我并沒有感受到有多難熬,也沒有什么反感,為什么?
原因不在于它有什么地方做得好。
而在于它很俗套。
是的,俗套或許才是《藏海傳》的致勝法寶,它一方面給了我們一些有意思的元素,比如權謀,比如盜墓,而另一方面,則是完全按套路在構建著這個故事。
就拿前面說的“類《瑯琊榜》”的設置來說。
回頭再看,這其實并不是《瑯琊榜》之所以取得好口碑的原因,而是觀眾能夠接受這個故事的原因。
它其實在影視劇里不斷出現。
比如港片。
或許我們都可以看過這樣的劇情——
一家人被黑幫滅門,只剩一個小孩躲在衣櫥里死里逃生。
小孩長大后加入那個滅他門的黑幫。
憑借自己的能力一路晉升。
一個個地干掉了當初在場的幾個黑幫小頭目。
最后對老大圖窮匕見。
說,我就是當年被你們殺掉的某某某之子……
這是不是與《藏海傳》一模一樣?
當然,這只不過是三流香港黑幫片的套路,作為一部四十集的電視劇來說,它勢必要多加一些元素。
比如設局。
劇集播出至今,其實最大的懸念并不是主角他爹拿的那個雙魚玉佩到底是個啥,有什么作用,而是一開始救了主角的那個蒙面人是誰。
這大概率是個局。
因為道理很簡單,如果這個蒙面人是侯爺的對手,那這樣的懸念就毫無意義,只有是侯爺身邊的人,才會迎來反轉,才有謀篇布局的價值。
而縱觀已經出場的人(如果是沒出場的,那編劇也太偷懶了),其實指向性已經很明顯了。
這個局不見得有多高明,但也能夠接受。
嗯……其實也是港片的套路。
所以怎么說呢?
如果要夸《藏海傳》,我大概只能說,它把這些套路的東西融合得還行,雖然有些裝模作樣,關鍵時刻力有不逮,但打發時間是沒什么問題的。
但你如果想要多一點的東西,那就是異想天開了。
03
還是權謀
說起來,最近的兩部熱門劇集,《折腰》和《藏海傳》,都在主打一個“權謀”的賣點。
這也并非是偶然。
因為咱中國人確實是好這個,上下五千年,權謀爭斗要占上一半。
我還記得好像是李劼說的,說中國的書不用多讀,只要讀透一本《戰國策》,那基本上就了解了中國的人際與政治是什么樣子,做什么都會游刃有余,因為《戰國策》里太多的權謀故事了,幾千年下來,都在實踐著這些原型,產生了一個個變體。
于是你看,《三國演義》里最受歡迎的是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于是你看,前些年一本《厚黑學》,能賣得滿大街都是。
這都是有“群眾基礎”的。
不過在我看來,《折腰》和《藏海傳》的權謀,確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權謀。
權謀是什么?
是入局,設局,破局,比如甲乙兩人相遇,甲用智商戲弄了乙,這其實不叫權謀,權謀是要像下圍棋一樣,你能猜測到我三步的棋路,我能猜測到你五步以后怎么走,是有謀篇布局,請君入甕的想法在里面的。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瑯琊榜》。
沒錯,這是爽文,主角有著超凡的金手指,有著太多太多不合理之處,很架空很意淫。
但它也認真拍權謀。
比如,梅長蘇從一開始,就在下一盤大棋。
但他不是“進”。
而是“退”。
先是放出說法,“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但之后來京城養病,卻一副超然世外的樣子。
只是等待嗎?
也不。
他會從別的地方繼續加碼自己的名聲,比如霓凰郡主比武招親,梅長蘇用幾個小孩,便設計打敗了北燕百里奇,打消了梁帝的擔心。
于是入局朝堂,也就變成了別人的你搶我奪(這里也有真情與假意的做戲)。
自己,好像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這樣的劇情確實主角光環很重,可至少,也是認認真真設計了一番的。
觀眾看個熱鬧,足夠了。
那么相比來說,《折腰》和《藏海傳》又算什么呢?
它們確實披著權謀的外衣。
可我更覺得,它們只是取了“權謀”這個概念,進行了女性化的想象而已。
《折腰》是“嬌妻權謀”。
《藏海傳》是“情感權謀”(三次所謂的權謀戲都著重鋪段情感)。
都是屬于當下的變種。
所以沒錯。
相比于各種換乘戀愛、強行發糖的古偶來說,這當然已經算是莫大的進步了。
是值得鼓勵的地方。
可既然你的口號是“古裝權謀”,那我們也只能以權謀劇的要求來評判。
否則。
抱著看智力角逐的預期來看的觀眾。
大概會大大失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