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來得猝不及防!
今年北方首場高溫過程開啟,19日至22日華北黃淮等局地氣溫或達40°C及以上。
陜西為此次高溫過程的核心影響區域,高溫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時間可達3至4天,一些地方最高氣溫將達到或超過歷史同期最高氣溫極值。(新華社消息)
01
高溫危害不可小覷:
這些群體更需警惕?
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35℃)會加速人體水分流失、擾亂體溫調節系統,導致中暑甚至多器官損傷。
以下人群需特別關注:
?戶外作業者
這類人群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環境,體力消耗大,中暑風險高。
?兒童?
體溫調節能力較弱、體表面積大、運動產熱多,夏季活動時易中暑。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心肺功能下降、基礎疾病影響體溫調節,耐熱極限降低。
?常處在密閉環境中的人群?
這類人群的代表是司機、裝修工人等,常處在車內、無空調房間等密閉空間中,高溫疊加空氣流通差,易誘發重度中暑。
02
中暑的識別與分級:
早發現、早干預?
中暑分為三個階段,需根據癥狀及時處理:
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溫環境時,出現大汗、四肢無力、頭暈、口渴、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鳴、動作不協調等伴或不伴體溫升高。
若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的地方,及時通風降溫補充冷鹽水,短時間就可以恢復。
輕度中暑
先兆中暑癥狀繼續加重,體溫上升到38攝氏度以上,并且出現皮膚灼熱、面色潮紅或脫水(如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癥狀。
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處理方式,數小時內可恢復。
重度中暑
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1
熱痙攣
多見于健康青壯年。
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一般持續時間約3分鐘。
患者常常無明顯的體溫升高,可能與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體內大量缺鈉或者過度通氣有關。
(過度通氣:是指呼吸頻率過快、呼吸深度過深,打破身體正常代謝所需的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平衡,引發不適。)
2
熱衰竭
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颊叱霈F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等。
此時患者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如不能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3
熱射病
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兩類。
勞力性熱射病
多見于健康年輕人(如參加體育運動者、訓練的官兵)。
表現為長時間暴露于高溫、高濕、無風的環境中,進行高強度訓練或重體力勞動一段時間后,出現發熱、頭痛或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等。繼而體溫迅速升高,達40攝氏度以上,出現譫妄、嗜睡和昏迷。
患者可伴有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急性肝損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等表現,病情惡化快,病死率極高。
非勞力性熱射病
常發生于年老、體弱(小孩)和慢病人群。
一般發病較慢。剛開始癥狀不容易發現,1~2天后癥狀加重,出現神志模糊、譫妄、昏迷等。
患者體溫高可達40~42攝氏度,直腸溫度最高可達46攝氏度,可有心衰、腎衰等表現。
03
高溫天氣防護指南?
保持室內涼爽
使用降溫設備調節環境溫度,合理設置空調溫度,適時開窗通風;使用遮陽簾減少陽光直射。
減少室外活動
根據高溫預警等級調整出行時間,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外出時穿著輕便、寬松、淺色的衣服,使用防曬、防蚊蟲叮咬用品;
避免劇烈活動,及時納涼休息。
關注身體狀況
主動、多次、適量飲水,清淡飲食;
體溫高于正常時可使用冷水、冰袋、冰毛巾或沐浴等方式進行物理降溫;
出現頭暈、乏力、多汗、心悸、皮膚灼熱等中暑先兆癥狀時,使用解暑藥品,癥狀嚴重及時就醫;
保持通訊暢通,出現緊急情況,立即聯絡他人尋求幫助。
重點人群額外注意事項
孕婦、兒童、老年人:應與家人、鄰里、社區保持聯系,不要單獨留在汽車等封閉空間內。
慢性疾病患者:應加強健康監測,如血壓、血氧、心率、情緒等指標出現異常,或病情波動時,尋求他人幫助或及時就醫。
戶外作業人群:應按照有關規定,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戶外作業時使用防暑降溫用品,選擇淺色、透氣衣物,穿戴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裝備,定時休息,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作業,嚴重時應及時就醫。
文章來源:陜西疾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