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農村發展的蓬勃活力,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的躍升,更在于科技賦能、生態治理與制度創新的深度融合。
2024年,浙江農村網絡零售額達9528.6億元,占全省網絡零售額的38.8%,其中溫嶺市澤國鎮雙峰村等“淘寶村”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桐廬縣橫村鎮針織產業通過直播半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瑞安市“森活本味”共富工坊帶動農產品年銷售額破億。
科技驅動下,浙江農村正加速邁向智慧農業與數字治理的新階段。海寧馬橋萬畝方未來農場通過50余臺傳感器和AI大模型優化農事管理,實現作物需水量與土壤肥力的精準測算,2025年進一步引入DeepSeek系統深化智能化應用。瑞安市供銷社利用多光譜無人機監測病蟲害,托管服務使水稻畝均增產5%-8%,農藥成本降低30-50元。
數字技術還滲透至生態治理領域,嘉善縣“水管家”團隊依托無人船、無人機和“浙里碧水”平臺,對上千條河道實施動態監測,北陶浜河道透明度恢復至1米,沉水植物覆蓋率達70%。紹興市“數字莊稼醫院”平臺則整合遠程問診、農資團購等功能,累計完成153筆服務訂單,破解農戶種植難題。
生態振興與產業創新的協同效應,塑造了浙江鄉村的獨特競爭力。麗水蓮都區以苔蘚產業為核心,打造“榧蘚共生”“茶蘚共生”立體農作模式,畝均增收8000元,帶動12個村集體增收400萬元,并建成苔蘚科普研學基地,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農旅融合產值110.7萬元。
湖州美妝小鎮依托280家化妝品企業,結合四季玫瑰莊園的田園景觀,年均吸引游客30萬人次,形成“種植—研發—旅游”全產業鏈1。此類實踐呼應《浙江省數字鄉村建設“十四五”規劃》要求,通過數字化提升垃圾分類、污染治理效能,如遂昌縣73個行政村推行智能化垃圾分類,蕭山區梅林村鋪設智慧跑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價值。
2025年浙江錨定“改革突破年”,計劃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超1000個,投資規模達3000億元,并修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推動閑置農房盤活與鄉村運營機制創新。財政支持方面,39個縣(市、區)入選共富鄉村建設試點,每地最高獲2000萬元補助,用于構建“片區式”鄉村聯合體,如老竹鎮通過“企業+強村公司+農戶”聯建模式,帶動6900人增收,預計2026年苔蘚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億元。
電力領域,2024年浙江建成3826個新時代鄉村電氣化村,農網供電可靠率99.988%,戶均停電時間1.05小時,較2021年降幅70.4%;舟山嵊泗通過海底電纜與光伏儲能微電網,供電穩定性達99.99%,保障海鮮冷鏈產業。這些舉措印證了浙江以能源互聯重塑“經濟肌理”、推動全域共富的深層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