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19時,山城重慶迎來一場震撼的光影盛宴——備受矚目的重慶東站正式亮燈。整座高鐵站流光溢彩,宛如一艘即將啟航的星際戰艦,完美詮釋了“山水千里,智慧光韻”設計理念。
5月15日,重慶東站亮燈,科技感十足,炫酷的燈光設計瞬間點燃城市夜空。特約攝影 郭旭
這場融合“賽博朋克”風格與科技美學的視覺奇觀,與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旗下中鐵建工集團的匠心設計密切相關。
5月21日,中鐵西南區域總部傳來消息:“十四五”以來,中國中鐵與重慶攜手深入合作,截至今年4月底,合作金額超3000億元,業務覆蓋重慶東站等門戶樞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城市建設等領域,參與并見證重慶從“蜀道難”到“立體交通網”的華麗蛻變。
助力打通大通道
為基礎設施建設強筋壯骨
回溯歷史,中國中鐵與重慶的緣分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便已結下。1950年,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破土動工,中國中鐵的前身——鐵道部工程總局西南鐵路工程局勇挑重擔,帶領10萬軍民,僅用兩年時間便建成這條505公里的鋼鐵動脈。成渝鐵路打破了“蜀道難”的千年困局,成為新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如今,這份基建情緣在新時代持續深化。
在重慶打造“米”字型高鐵網方面,中國中鐵搶抓機遇,參與建設了鄭萬、渝廈、渝昆、渝萬、成達萬、成渝中線、渝西、渝宜等10余條鐵路,合同總額約826億元,占全市鐵路合同額的52%,助力和加快重慶打通出渝高鐵大通道。
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中國中鐵累計參與了重慶12條軌道交通線路投資建設。截至目前,其參建總里程達239公里,其中已運營里程197公里,占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的34%。其中中鐵開投重慶軌道指揮部參建的15號線一期,累計完成97.3%;27號線一期,累計完成75.5%。
在高速路網方面,中國中鐵投資參與建設了永璧、永津高速、渝湘復線高速等13條線路,建設里程達1028公里,并承建果園港、江津港等8個港口碼頭項目,以及江北機場T3B航站樓等項目。
擦亮“橋都”名片
創下多個第一
山環水繞、江峽相擁,一座座重慶橋梁突破地理限制,與城市相融共生,讓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橋都”。
“橋都”亮麗名片的背后,不乏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的身影。
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重慶市公路勘察設計所。2020年8月,響應重慶國資國企改革號召,中國中鐵戰略投資13.76億元重組重慶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成立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
之后,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在深耕重慶的同時,積極走向全國,實現跨越式成長。如今,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較重組前增長超80%,成為央地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
截至目前,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已經在渝規劃設計5000余公里高速公路、300余座特大橋,100余項大型港口、2000余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整治工程,設計的眾多橋梁隧道創下多個“最”——
在建的奉節至湖北建始高速公路大溪河特大橋,為世界最大跨徑雙邊工字鋼組合梁斜拉橋,最高橋塔316米,為重慶高速公路最高橋塔,首創了國內外置式錨管索梁錨固體系;
在建的武隆至兩江新區高速公路(武兩高速)鳳來特大橋,為世界最大跨徑鋼拱橋;
在建的江龍高速復興長江大橋,為長江上游最大跨徑橋梁;
已經通車的江津至貴州習水高速公路(江習高速)筍溪河特大橋,為重慶第一高橋;
江津鼎山長江大橋,是重慶繞城高速的重要跨江通道,為長江上游最大跨徑公軌兩用斜拉橋;
由其設計的城口至開州(城開高速)高速城開隧道被稱為“隧道不良地質博物館”,全長11.472公里,為目前重慶市運營隧道中的最長高速公路隧道;
在建的奉建高速龍骨坡隧道,全長12.354公里,被稱為“重慶第一隧”,隧道最大埋深約1036米。
智慧賦能
助力重慶打造智慧城軌網
在數字重慶建設中,中國中鐵以科技重塑市民乘車體驗。
5月20日上午,在4號線石船車輛段,一位軌道交通巡檢新“新成員”——列車巡檢機器人,正自行行走在段內巡查。
這臺機器人與普通巡檢人員相比,功能極其強大,巡檢時“身兼多職”:擁有靈活的機械臂,攜帶著高清3D相機,可以360°無死角對車底、車側關鍵部件進行“CT”式拍片掃描。
它不僅能把控正線運營車輛走行部關鍵數據,還能微觀分析軌道交通運用庫檢修列車下傳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精準分析,可以預判車輛可能存在的故障,并指導維修工作“直擊病灶”,巡檢效率是人工的3-5倍。
這個“強悍”的機器人,由中國中鐵參與組建的PPP項目公司——重慶軌道四號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號線公司)引入的設備。這也是重慶智慧城軌建設的縮影。
4號線起于民安大道站,終點為黃嶺站,于2022年6月實現全線貫通運行,單程運行時間約69分鐘。
目前,四號線公司正推動4號線向“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決策”智慧城軌升級。
如在鐵山坪站推出智能安檢機,這是重慶軌道線網運營車站中唯一一個配置智能安檢機的車站,融入了太赫茲毫米波人體成像探測儀等前沿技術,即便乘客隨身攜帶小包等物件,也無需特意停留,短短3秒便能完成安檢程序。
打造的基于BIM平臺智能運維系統,可以對各個車站的生產系統,如電扶梯系統、站臺門系統等實時監測分析,提供設備故障狀態報告,分析關鍵設備的亞健康狀態,提前發現設備故障并及時應對等。
數據顯示,4號線自2022年6月貫通運營以來,累計運送乘客7455余萬人次,大大便捷了沿線群眾出行。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永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