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任總理默茨正式就任,他在聯邦議院發表了就任后首次講話,反映出德國未來對外政策的方向。他這次講話中,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是對華政策。默茨對中國的定位,是德國和歐盟應對全球挑戰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會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但同時又是競爭者、制度對手,鼓吹要對華“戰略去風險化”,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
在經濟方面,默茨強調合作的同時要減少對華關鍵商品的單方面依賴,這一表態恰逢中德剛完成稀土磁體貿易合作,又是這種“剛吃完飯就砸鍋”的操作,這幾年歐盟已經上演過多次,毫無“契約精神”。
在地緣方面,德國還是高高在上的狀態,默茨要求中國為結束俄烏沖突承擔更多責任,對中俄關系加強表達擔憂。俄烏沖突跟中國沒有半毛錢關系,但美西方總是以“中國援助俄羅斯”為由,莫名其妙要求中國“負責”。不如想想中國駐聯合大使耿爽所說的,要是中國真的援助俄羅斯,俄烏戰場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除此之外,默茨這次還表示計劃與菲律賓簽署防務協議,暗示可能介入南海等區域事務。之前德國也派過軍艦到亞太地區,試圖在亞太地區常態化部署。烏克蘭問題都沒整明白,就想來亞太地區插一腳,如果他們覺得這就能震懾到中國,那就等著自取其辱。
除了經濟、地緣,還需要注意的是德國新一屆政府的意識形態。默茨一直鼓吹“價值觀外交”,試圖將中德關系塑造為“規則與權力政治競爭”,他本人多次渲染中國是“制度對手”,傾向“中國制度威脅”和“反民主軸心”敘事。
默茨說中國是制度性對手,那俄羅斯總不能是制度對手吧,它跟你們歐洲制度一樣,歐洲還不是把俄羅斯視為死敵,欲除之而后快,歐洲作為一個老牌帝國主義,就是想借著“民主敘事”“制度敘事”,永遠維持自身霸權,哪怕跟著美國混也要維持帝國體面,視一切威脅自身霸權的新勢力為敵。尤其是中國的出現,讓歐洲對廣大發展中國國家的壟斷、剝削、掠奪,變得更加困難。所以說即使與中國合作再有利,他們也難以避免“意識形態”敘事。有人說默茨是典型的“經濟現實主義”和“意識形態理想主義”,也許更合適的表述是:“經濟投機主義”和“意識形態極端主義”。
默茨對華態度如此,對美國態度呢?他宣稱“歐洲獨立于美國”,但又緊跟美國的步伐。再次證明,德國日本再怎么發達,也擺脫不了美國“殖民”的命運。更何況中美俄都沒給歐盟、德國后路,中美都暫時達成貿易協議了,中歐仍然沒有進展,歐盟在數字稅、碳關稅等領域的議價空間被壓縮。
而美國拿中國立威沒成功,已經將炮口對準了歐盟。同時,俄烏代表在土耳其的談判,內容顯示俄羅斯根本不想談,還要繼續打,美國已經不管了,而歐洲將繼續面臨更嚴峻的俄羅斯軍事壓力,歐盟根本沒有選擇的資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