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決第一場,雷霆主場114-88大勝森林狼,拿到開門紅。
但賽后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亞歷山大的罰球上,全場14次罰球,造了12次犯規,全場27投10中,拿下31分5板9助,和全場最高的正負值+22。
從數字來看,亞歷山大的罰球不算離譜,季后賽打到這個份上,超級球星,持球大核們有兩位數的罰球并不過分。
主要是比賽觀感上太說不過去,能用這種方法造犯規,全聯盟大概也就獨此一家。
有一說一,亞歷山大的罰球主要集中在上半場(9中7),森林狼反而是以48-44領先。
下半場雷霆他只撈到了3個罰球,雷霆反而在下半場打出一波54-28,這期間亞歷山大14投8中拿下20分5助。
亞歷山大罰球多時,森林狼還能占上風,等到他不用罰球,森林狼反而潰了?
在這里說一下,所謂超巨的季后賽罰球。
今年季后賽亞歷山大場均9.2個罰球,才聯盟第四,前面還有字母哥、米切爾和東契奇。說白了其實就是每節造一次投籃犯規的程度。
還沒到鶴立雞群,碰都不能碰的地步。
到了季后賽,防守強度拉高,針對性更強,對于進攻核心來說,最穩妥的方式其實就是罰球,除非你是鯊魚那樣的“罰球苦手”。
斯蒂芬·杰克遜說過“科比是他們那個時代真正的造罰球大師,只是很多時候懶得用而已。”
喬丹在一次訪談中也坦誠,在你死我活的季后賽上,能讓你在罰球線上多喘口氣,不受干擾地投籃,肯定是最舒服的得分方式。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吹罰尺度,犯規、罰球確實是聯盟和裁判干預比賽最直接的方式,只要你籃球比賽看得多,都明白其中的道道,心照不宣罷了。
關于“季后賽罰球”的故事,其實舉不勝舉,比如:
2002年西決第六場,湖人在主場40記罰球,其中鯊魚18、科比11,最離譜的是第四節27罰21中。
2006年總決賽,韋德6場比賽要了97個罰球,場均16.2個,亞歷山大跟他相比都小巫見大巫。
2011年西部半決賽獨行俠VS雷霆第一場,諾維斯基15次出手就拿了48分,為何?因為罰球線上24罰全中,你什么時候聽過德克造犯規大師了?
2021年總決賽收官戰,字母哥全場豪取50分,但罰球線上就19中17,幾乎把太陽全隊殺崩潰。
這還只列的是最后贏家的,被聯盟照顧最后還是功虧一簣的則更多。
09年東決騎士Vs魔術G3,勒布朗單場24罰。整個系列賽11.6次站上罰球線,還是沒贏了。
奧尼爾罰球滂臭人所共知,在還沒有成熟科比的年代里,1996-99三個賽季他季后賽場均獲得罰球11.7、12.2、14.8個都是聯盟第一,結果命中率只有區區五成。
其中以98-99賽季被馬刺4-0橫掃最為經典,四場比賽里他總共拿了61個罰球,結果愣是打鐵了32發,被二年級的鄧肯+上將打得欲哭無淚。
以上是從厚黑的角度分析罰球,但說到底在刺刀見紅的季后賽,沒有哪個球星拒絕得了輕松獲得罰球的紅利。
一來但凡不是鯊魚這樣的奇葩,罰球大都十拿九穩。
二來罰球多意味著對面犯規多,不僅單節累計四犯后任何防守犯規都要罰球,相當于給全隊制造福利。
但最重要的還是讓對手的防守強度下降,投鼠忌器。
以今天的比賽為例,森林狼頭號防守大閘麥克丹尼爾斯六犯畢業,其中有五次都是犯在了亞歷山大身上,第三節剛打了三分線就四犯不得不下場,然后才有了森林狼的崩盤。
說到底,作為聯盟力捧的球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雷霆貴為聯盟第一,防守第一大隊,硬實力確實在森林狼之上,此為天時。
坐鎮主場,主場哨多偏向一些也是正常,此為地利。
三個裁判采取合力對他“雙標執法”,讓他最終啃下了森林狼的外線撕咬,此為人和。
雷霆主場大勝拿下首戰,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今就看亞歷山大能否順位這股東風一飛沖天了。
今年要是成了,他就邁入了約基奇、字母哥之列,領先東契奇、塔圖姆等同輩半個身位。
要是在如此照顧追捧之下,今年還砸了,那就是下一個恩比德、哈登,遲早要被弗拉格、文班等年輕人替代,成為昨日黃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