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要深化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高村莊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鄉村振興道路上,山東努力走在前、打個樣!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山東全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不斷取得新成效。黃河三角洲探索構建鹽堿地生態化“三級利用”模式,讓鹽堿地破“堿”重生;菏澤堯舜牡丹產業園通過延伸產業鏈,推動牡丹產業從單一觀賞向多元經濟轉型,“富貴花”變“富民花”;棗莊冠世榴園通過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搭建創新平臺,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實現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一個個鮮活案例,為山東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寫下生動注腳。
鹽堿地破“堿”有新法
有機廢物處理設備高速運轉,經過固液分離、發酵等環節,這些原本令人頭疼的糞污秸稈被轉化為優質的有機肥料,一袋袋成品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這條位于省黃三角農高區的有機肥料生產線,好似鹽堿地上的“綠色魔術手”,讓人畜糞污、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肥沃土壤、改良鹽堿地的“黑黃金”。
“有機肥是改良鹽堿地的重要肥料之一。”山東延旭能源科技集團董事長成志強介紹,有機肥的應用可以顯著增加鹽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其中的微生物還可以促進鹽堿地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抗鹽堿化能力。”成志強說。
鹽堿地是我國極為重要的后備耕地戰略資源和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考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省黃三角農高區。資料圖
“我們聚焦鹽堿地生物育種、產能提升、生態化利用等重點領域,著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鹽堿地特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提供科技支撐。”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梅旭榮說。
鹽堿地上搞農業,解決土壤鹽堿化是首先要破解的難題。在實際生產中,為了對抗土壤鹽堿化問題,許多農民會增加化肥的使用,以期達到增產的目的。但過多使用化肥又會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含量,導致土壤的鹽堿度進一步升高。
如何實現在肥沃土壤的同時改良鹽堿地?山東延旭能源科技集團給出了他們的方案。企業投資建設60萬噸畜禽糞污暨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年可處理人畜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村有機廢棄物60萬噸,年產有機肥5萬噸。同時,項目還產出沼氣450萬立方米,年發電800萬度,所發電量相當于每年節省標準煤6500噸。有機廢棄物吸收處理能力能夠覆蓋省黃三角農高區、廣饒縣及周邊地區。
提高地力、改良鹽堿,僅靠有機肥還不夠。在省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曉冬指著一大片高大、茂密的植物告訴記者:“這種耐鹽堿、固氮能力強的豆科植物叫田菁,是與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曹曉風院士合作培育的新品種‘魯菁5號’,是我國第一個耐鹽堿肥飼兼用的田菁新品種。”
張曉冬介紹,田菁能夠吸收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來提升地力水平,盛花期時將田菁秸稈粉碎還田,在耕層以下形成隔鹽層,可以抑制返鹽,讓貧瘠的土壤破“堿”重生。經過測試,鹽堿地種植田菁作為綠肥翻壓3年后,土壤鹽分含量降低37%,耐鹽度達到6‰,土壤有機質提高24%。
土壤改良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基礎。在省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面積達43.97萬畝,土壤鹽分含量從1‰至10‰自西向東梯次分布,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
針對不同類型的鹽堿地,省黃三角農高區探索構建了鹽堿地生態化“三級利用”模式,對輕度鹽堿地、中度鹽堿地、重度鹽堿地分類改良、生態利用,多措集成推動鹽堿地地力改造提升。預計到年底,東營市將提質改造鹽堿耕地14.6萬畝,鹽堿耕地提質改造后預計畝均糧食增產300斤。(楊珂 李明 張佳松)
這里的石榴果“上新”啦
夏日陽光下,棗莊冠世榴園里的石榴花開得熾烈,紅紅火火。
沿著蜿蜒的山路往朱村走,遠遠就能看見山腳下的忙碌身影——“85后”新農人劉遠正踮著腳,給一盆“大紅袍”石榴修剪枝丫。
“瞧這花苞,過倆月就能掛果,到時候紅得透亮,擺家里多喜慶!”劉遠抹了把汗說,“以前我就守著石榴園賣鮮果,一斤最多賣10塊錢;現在農閑時賣盆栽,一棵就能賣近萬把塊錢。”今年以來,他賣了40多棵石榴盆栽,銷售額30多萬元。
劉遠的轉變,是冠世榴園“盆景經濟”興起的縮影。作為全國七大石榴主產區之一,棗莊市嶧城區已有2000多年石榴栽培史。近年來,當地把“老產業”做出了新花樣——普通石榴樹經培育,變成造型各異的盆景,每年賣出20多萬盆。
“這些盆景可不只是‘好看’,還能‘養老’呢!”循聲望去,67歲的村民龍宗美正拎著噴壺在盆景架間踱步。“去年搞了‘盆景養老’項目,給我50盆童子功盆景,每天來澆澆水、修修枝。劉威說9月底就能分紅,我也算給家里添收入啦!”
龍宗美口中的劉威,是“盆景養老”項目發起人,也是萬家福石榴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五一”假期,他把老人們養護的盆景搬上了“雙舞臺”——線下擺在景區當旅游商品,線上拉來明星做“助農推薦官”。“眼下村里有57戶老人參與,等分紅到賬,大伙兒的養老錢又多了一份保障。”劉威說。
從“盆景養老”到“深加工增值”,石榴的身價還在不斷攀升。沿著榴園大道往南,山東美果來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永帥告訴記者:“投產后生產線能達到8條,年產10萬噸。公司與高校聯合研發,剛推出了人參石榴維生素能量飲料。”
學生在棗莊冠世榴園研學。資料圖
2023年9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返京途中來到棗莊市,考察冠世榴園石榴種質資源庫,察看石榴樹種,了解當地石榴種植歷史、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產業發展情況,并走進石榴種植園向老鄉們詢問石榴種植、收獲和收入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優質特產市場需求在增長,石榴產業有發展潛力。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質,延長產業鏈,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
“我們搞科研的就得把論文寫在地里,培育更多石榴新品種,讓老鄉們種得更省心、賣得更值錢。”在石榴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試驗田里,棗莊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石榴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安廣池正蹲在石榴樹旁記錄數據,他摸著一片新葉說:“這3個新品種正在做區域試驗,抗病性強、裂果率低、觀賞性好,要是推廣開,石榴鮮果品質能再上一個臺階。”
冠世榴園深處,賈泉村村委會大院里的石榴標準化種植供銷服務中心讓果農們有了底氣。“我們現在托管了1700多畝石榴園,測土配肥、飛防除草、技術培訓全涵蓋。”石榴標準化種植供銷服務中心主任李國強翻著托管臺賬,“你看這組數據,托管一年后畝均增產200斤,裂果率降了10%,可溶性糖還提高了1個百分點。”
嶧城區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楊帆補充:“一開始老鄉們怕托管不管用,我們就先和榴園鎮5戶石榴種植戶簽訂免費服務協議,通過石榴種植戶的示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來簽托管合同。”
夕陽西下,冠世榴園里的燈光次第亮起。劉威收拾好工具,掏出手機刷著抖音直播預告:“明兒個我要在直播間教網友怎么養石榴盆栽,說不定又能賣出幾單呢。”(孟令洋 孫慧 王世杰)
一朵牡丹“結出”260種產品
5月15日,在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堯舜牡丹”)產品展廳內,牡丹制成的牡丹籽油、化妝品、花蕊茶等產品琳瑯滿目。
“牡丹‘渾身’都是寶。除觀賞外,牡丹根可入藥、籽可榨油、蕊可制茶、瓣可提露,在食品、護膚、醫藥等領域都能找到牡丹的影子。”堯舜牡丹董事長李靖昊告訴記者,這種“吃干榨凈”的循環模式提升了菏澤牡丹的產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來到菏澤堯舜牡丹產業園,調研菏澤發展牡丹產業、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情況,對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寄予殷切期望。
十多年來,菏澤立足牡丹特色產業,圍繞“特”字做文章,大力發展“美麗產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拉長價值鏈,帶動牡丹產業從種植、種苗、切花、觀賞向醫藥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營養保健等領域延伸,讓菏澤牡丹“物盡其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產業支撐。
“我們深耕牡丹產業,現已發展成集種植、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擁有9項行業領先科技成果和35項專利技術,并參與了牡丹籽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李靖昊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堯舜牡丹研發推出了牡丹食品、牡丹特膳、牡丹保健以及牡丹日化等9大類160余款產品,將牡丹打造成“全能型”經濟作物。
菏澤牡丹盛開迎客來。趙念東
不僅如此,菏澤在發展牡丹深加工產業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內涵,衍生出牡丹剪紙、牡丹刻瓷、牡丹絲綢、牡丹漢服等各類牡丹特色文創產品,拓展了牡丹產業的發展空間。
在堯舜牡丹的牡丹產業展廳,巧奪天工的剪紙、造型逼真的牡丹面塑、工藝精湛的牡丹刻瓷……各類牡丹主題的文創產品令人應接不暇。
“今年,我們新打造了4000平方米的牡丹產業展廳,展示我們生產的牡丹產品和牡丹文創產品,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牡丹、走近牡丹、愛上牡丹。”李靖昊說。
如今的菏澤,已發展成世界上牡丹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產業鏈最長的核心區。牡丹年宵花銷量突破60萬盆,占全國的50%,菏澤成為我國最大的牡丹及其產品出口基地。當地開發的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醫藥類產品260余種,遠銷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產業實現總產值130億元,帶動就業50余萬人,“富貴花”成功轉型“富民花”。(蔣鑫 蔣碩 王豪杰)
古邑新農人搭起返鄉創業新平臺
利用白星花金龜幼蟲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產出優質的蟲體蛋白和干燥的蟲糞……5月15日上午,記者走進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源虎食品”)白星花金龜幼蟲羽化棚內,總經理王元虎告訴記者,他們對傳統養豬行業進行了產業升級,打造了“四位一體”新型養殖模式。
“養豬過程實現了豬糞無害化、資源化實時處理,處理效果可達100%,項目解決了養豬場糞污堆積問題,傳統養殖增收50%。”王元虎說。
位于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的源虎食品主營黑豬養殖,由大學生王元虎、李少清夫婦創建。依托專家大院引入智力和人才資源,源虎食品發展到目前已經成為一處集生態養殖、生態種植、農產品初加工銷售、生態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業循環產業園。
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時強調,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作為濟南市農業龍頭企業創建人,2019年,王元虎組織村里120多名青年黨員、回鄉大學生、青年復退軍人等,成立了綠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打造了“三澗溪農創園”田園綜合體,為園區創業青年人提供科技孵化、市場銷售、品牌打造等服務。
源虎農業。 劉飛躍
家住濟南市區的“90后”新農人韓雪便是被三澗溪村和源虎食品吸引過來的創業者,她正在負責公司新上的研學游板塊。“我們將原來的黑豬養殖基地進行騰空再利用,研發了系列課程,將農業的體驗性、趣味性與科技感深度融合,讓孩子們在游戲與勞動實踐中體驗‘新農人’的樂趣。去年開始試營業,今年三月到現在已經接待研學團隊達到五千人次。”韓雪說。
近年來,三澗溪村積極落實人才戰略,吸引外來人才150余人,返鄉創業人才200余人。“來我們三澗溪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的想法、做法讓我們農村越來越有活力。”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說。(劉飛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