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湖南炎陵縣水口鎮水西村,面積7.89平方公里,因地處洣水西岸得名,是客家文化集聚區。該村雖擁有秀麗自然風光與豐富物產資源,卻面臨基礎設施薄弱、知名度不足等發展瓶頸。探索特色發展路徑成為破題關鍵。
水西村自然風光。單位供圖
該村堅持“鄉村要振興,組織要先行”理念,將支部建設、黨員作用發揮、發展路徑規劃列為首要任務。通過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等專題會議,最終確定“黨建引領、完善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旅游”三位一體發展思路,致力于打造城鄉居民“微度假”的精品旅游村。組織黨員干部、鄉賢代表系統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等政策文件,凝聚發展共識。
成立“黨員治理維護崗”,工作隊、村支兩委、黨員帶頭示范,組織開展“一月一片一課一實踐”活動22次、“清河凈灘”行動86次,實現岸上污染不入水、水上垃圾不過夜,使“天空藍、空氣新、地面凈、河水清”成為常態,持續擦亮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株洲市僅2家)、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湖南省美麗河湖等金字招牌。
設施完善增“引力”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截至目前,水西村累計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8個,完成投資491.5萬元。該村以道路建設為抓手,全面打通鄉村旅游發展脈絡,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已完成3.52公里村組道拓寬硬化工程,村民期盼已久的3.83公里村主干道“白改黑”提質改造項目正有序推進。
同步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升級,完成1.51公里水渠(水圳)修繕硬化工程,覆蓋耕地620畝、山地4600畝,有效保障農作物穩產增收。搶抓政策機遇,實施中小河流洣水河水西村段改造工程,總投資60萬元,在完成河堤加固工程基礎上,創新打造3處親水景觀,新建攔河壩、魚鱗壩及500米濱水游步道、68米觀景棧道,形成特色鮮明的網紅打卡點。
親水景觀魚鱗壩。單位供圖
公共服務配套持續完善,新建小游園、籃球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濱河夜景長廊,豐富旅游業態。通過系統完善基礎設施,水西村實現村容村貌顯著提升,村民生活便利度、幸福感持續增強,游客通達性、體驗感明顯改善。
人才賦能強動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水西村注重吸引優秀人才“下鄉進村”和就地取“才”,鼓勵人才扎根水西、建設水西、推廣水西。
2024年7月,成功引進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株洲籍陳瑤及其家人,在村里成立厚樸工作室。陳瑤在工作室開展藝術創作的同時,義務帶領留守兒童讀書、繪畫、種花草、做手工、拍視頻。如今,陳瑤的藝術作品遍布幸福屋場、小游園邊及村民房屋的白墻。她成了水西村“最美代言人”,厚樸工作室也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點”。
“80后”青年葉貞安返村創業,建造酒窖、發展農家樂、打造民宿,用“一艇二筏三頭牛”開啟了水西村休閑旅游的探索之旅。他自購無人機、攝像機,用鏡頭記錄和宣傳家鄉的美景和變化,迄今已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等新媒體上發布作品678個。
村委會原主任陳志平退任不褪色,熱心村公益事業,制作根雕、石頭工藝品,一筆一畫、精雕細琢展示家鄉的美、宣傳家鄉的好。炎陵籍龍志華、龍志堅姐弟倆在看到村內道路、水渠、路燈等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時,2024年5月果斷租賃村民舊房,按照“外傳統、內現代”的原則,投入16萬元改造成民宿……筑得好巢引鳳來,水西村發展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民俗“唱戲”添魅力
鄉村旅游,憑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人,更靠獨特的風俗和煙火氣留住人。
炎陵客家人淳樸好客,崇文重教,飲食自成一系,以清淡滋補養生聞名,代表小吃有艾葉米果、馓子、高粱粑粑、豆餅等。水西村秉持“風俗即風景”的理念,注重把客家風俗融入鄉村旅游,開展了“云端水上村歌會”“幸福鄉村嘗新節”“重陽節打糍粑”“新春百家宴”等鄉村民俗文化活動,將竹筏與漿板、客家民謠與流行歌曲、客家服飾與當今穿著、特色小吃與現代湘菜融于一起,讓游客在賞花海、游洣水、觀民俗、攝美景、嘗美食、購農副產品的同時,不僅能感受獨具特色的鄉韻、鄉俗、鄉味,還能感念“詩與遠方”的情懷價值。
洣水潺潺,奔流不息。打造鄉村旅游“好風景”,水西村的探索與實踐仍在繼續。接下來,水西村將以美麗風光為韻、生態農業為本、實踐創新為徑,著力打造“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和美”的“魅力水西”新格局。(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