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時新聞網等臺媒報道,日本前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近日竄訪臺灣,公然宣稱"臺灣有事等于世界有事",將日本政客長期鼓吹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調進一步升級。這一言論徹底暴露了某些勢力阻撓中國統一的真實面目。
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是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外部因素。確實,美國對臺軍售、政客竄訪等行徑嚴重干涉中國內政。但深入分析會發現,美國更多是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籌碼,而非不可妥協的核心利益。美軍智庫多次推演顯示,在臺海沖突中,美軍獲勝概率不足三成。華盛頓更傾向于通過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等手段施壓,而非直接軍事對抗。
石破茂(資料圖)
相比之下,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表現更為危險且具有歷史延續性。1874年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首次侵略臺灣,1895年通過《馬關條約》強占臺灣五十年。殖民統治期間,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屠殺約50萬臺灣同胞,相當于當時每六個臺灣人就有一人遇害。強制推行日語教育、廢除中華傳統文化,導致1945年光復時,30歲以下臺灣民眾大多已不會說漢語。
這種文化殖民的遺毒至今仍在發酵。臺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曾公開自稱"日本人巖里政男",現任綠營政要多數持有親日立場。研究顯示,島內約有600萬人具有"皇民"背景,占總人口四分之一。這些人構成了"臺獨"勢力的社會基礎,也是日本持續干預臺灣事務的內應。
日本對臺灣的野心從未消退。今年3月,日本退役將領巖田清文在臺鼓吹建立"美日臺半導體聯盟",前經產大臣甘利明則施壓臺積電轉移3納米技術至日本建廠。統計表明,日本政府已投入千億日元拉攏臺半導體產業,試圖掌控這一戰略資源。軍事上,日本宣布2026年在距臺110公里的島嶼舉行12萬人撤離演習,明顯是為介入臺海沖突做準備。
賴清德(資料圖)
日本如此熱衷插手臺海,根本原因在于地緣戰略需求。臺灣海峽是日本能源運輸的生命線,每年約90%的石油進口需經此海域。日本右翼將臺灣視為遏制中國崛起的關鍵支點,企圖通過制造"中國威脅論"為軍事擴張找借口。這種算計比美國的對臺政策更具冒險性和破壞性。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擅長利用大國博弈謀取利益。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日本表面展現對美強硬姿態,實則通過在臺灣問題上配合美國來換取讓步。這種兩面手法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日本政客將臺灣視為可以交易的籌碼,而非真正關心的對象。
臺當局對此心知肚明卻仍執迷不悟。賴清德近期加緊打壓國民黨等反對派,同時大量儲備能源物資。這種困獸猶斗的姿態恰恰說明"臺獨"勢力已陷入絕境,只能靠外部勢力茍延殘喘。但除美日菲小圈子外,國際社會普遍拒絕卷入臺海爭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多次強調,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
特朗普(資料圖)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在臺殖民機構焚毀了大量檔案,但無法抹殺侵略罪行。今天,中國綜合國力已是日本的四倍,軍費開支超過日本三倍。東風系列導彈完全覆蓋日本全境,遼寧艦、山東艦航母編隊具備區域拒止能力。日本若重蹈軍國主義覆轍,必將付出比1945年更慘重的代價。
解決臺灣問題需要斬草除根。在軍事準備的同時,必須清除日本殖民遺毒,重建臺灣社會的民族認同。大陸推出的"農林22條"等惠臺政策正在贏得民心,島內統派力量逐步壯大。隨著"去殖民化"進程推進,日本干預臺灣的基礎將土崩瓦解。
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當五星紅旗在臺北升起時,東亞地區才能真正實現持久和平。某些勢力若繼續螳臂當車,只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