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還在為 3.15 晚會曝光的黃燜雞食材貓膩、衛生巾質量隱患揪心時,一場更隱蔽的 "財富收割" 正在全國上演。央視最新調查揭露,一款成本僅 2 元的無名膠水,經黑心商家包裝成 "新科技防水神器" 后,竟能賣出 19800 元的天價!這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正以短視頻平臺為溫床,專挑急需維修的家庭下手,無數人在毫不知情中淪為 "待宰羔羊"。
家住上海的張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因衛生間漏水,他在微信視頻號刷到一條打著 "快速修復家庭漏水問題" 標簽的視頻。視頻中,施工師傅手持神秘膠水,對著裂縫輕輕一擠,水漬瞬間消失,配文反復強調 "不砸墻、不破壞、新科技",唯獨只字不提價格。抱著 "新技術雖貴但靠譜" 的想法,張先生私信下單,卻不知自己正踏入精心設計的陷阱。
上門維修的師傅起初表現得十分 "坦誠",主動告知膠水單價 260 元 / 斤,預估用量四五斤。然而施工結束后,賬單卻顯示使用了 76 斤膠水,總價高達 13000 元!更令人崩潰的是,花重金維修的衛生間依然漏水,樓下鄰居還找上門索賠 4000 元。當張先生要求退款時,維修人員竟態度驟變,威脅道:"敢鬧事,讓你好看!"
類似的遭遇正在全國多地重演。劉女士支付 19800 元后發現墻面滲水更嚴重,馬先生家中瓷磚被膠水腐蝕,潘先生報警時才發現,所謂的 "專業維修團隊" 連營業執照都沒有。這些受害者的共同特點是:都通過短視頻平臺下單,都被 "新科技"" 不砸墻 " 等關鍵詞吸引,最終都為 2 元成本的膠水付出了天價。
警方偵破的案件揭開了這場騙局的黑幕。犯罪團伙通常以 3 人為一組,分工明確:一人負責在短視頻平臺制作虛假宣傳視頻,利用 "防水黑科技"" 明星同款材料 "等噱頭吸引流量;一人扮演" 專業客服 ",通過私信誘導消費者透露房屋漏水情況;最后由" 施工人員 " 攜帶劣質膠水上門,用看似專業的操作迷惑用戶。
據犯罪嫌疑人韓某交代,他們使用的膠水是從老家批發市場以 2 元 / 支的價格購入,成分不明,連 A 膠、B 膠的配比都靠 "手感"。這些團伙從未接受過正規防水培訓,所謂的 "免砸墻堵漏" 技術,實則是用大量膠水將裂縫簡單封堵,不僅無法根治漏水,還可能加速墻體老化。
更惡劣的是,當消費者發現受騙要求退款時,團伙會采取電話轟炸、上門威脅等手段迫使對方妥協。部分受害者因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只能自認倒霉,這也助長了騙子的囂張氣焰。
這場騙局的猖獗,暴露出多個監管盲區。首先,短視頻平臺對廣告審核形同虛設。涉事視頻中,商家既未標注價格,也未展示任何資質證明,僅憑夸張的效果演示就能堂而皇之地推送給用戶。其次,防水維修行業缺乏統一標準,市場魚龍混雜,消費者難以辨別正規商家與詐騙團伙。
數據顯示,2023 年以來,全國因 "防水維修詐騙" 報警的案件已超 3000 起,涉案金額超億元。但由于此類案件取證困難、涉及金額分散,真正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案例不足 10%。有法律專家指出:"平臺若未盡到審核義務,需承擔連帶責任;詐騙團伙則可能涉嫌詐騙罪、強迫交易罪,最高可面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面對層出不窮的消費陷阱,消費者必須掌握硬核防騙技巧:
警惕 "零風險" 宣傳:任何承諾 "不砸墻根治漏水" 的廣告都需謹慎,正規防水工程需專業檢測后制定方案;
明確服務價格:施工前要求商家提供書面報價單,注明材料單價、用量預估、總費用;
查驗資質:要求維修人員出示營業執照、從業資格證,拒絕無資質團隊上門;
保留證據:拍攝施工過程視頻,留存材料包裝,為維權保留證據。
此外,選擇正規平臺下單至關重要。目前,多家互聯網家裝平臺已推出 "防水維修一口價" 服務,通過標準化施工流程、材料溯源系統,將價格控制在合理區間,從根源上杜絕價格欺詐。
從 3.15 曝光的食品安全,到如今的防水維修騙局,消費陷阱正變得越來越隱蔽。當 "新科技"" 明星推薦 " 等話術頻繁出現時,請記住:真正的好產品無需夸大宣傳,靠譜的服務不會刻意隱瞞價格。若不幸遭遇騙局,務必第一時間撥打 12315 投訴,并向公安機關報案。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