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廚房、衛生間發生漏水后,維修非常麻煩,經常要砸墻、砸瓷磚,成為很多群眾的煩心事。
據央視新聞調查,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技術”,號稱不用砸墻、砸瓷磚,僅灌注一種“膠水”,兩三個小時就能解決漏水問題。然而有不少消費者投訴,使用了免砸墻堵漏技術,不僅漏沒補好,反而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問題。
央視新聞 圖
這類標榜“高科技”的“注膠堵漏”之法,在市面上已流行了不短的時間,相關消費糾紛也屢被曝光。它實際上就是一個赤裸裸的騙局:“澆水”實為三無產品,所謂“高科技進口材料”與“權威檢測認證”證明,大都系偽造;而且精心設計了一套報價陷阱:維修人員通常先以“少量用膠”為由報出較低費用,取得用戶信任后,在施工中大幅增加用膠量,導致最終賬單遠超預期,不少消費者動輒遭遇上萬元的“天價維修”。
這些騙局之所以能輕松得逞,主要是利用了房屋補漏市場的一些先天性“漏洞”。首先,房屋補漏屬于典型的“非標服務”,不同的房屋漏水原因各異,也沒有明確的修繕標準,且消費者與維修方之間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對稱,聲稱“無需砸墻”,又進一步迎合了消費者圖方便的心理。
其次,房屋補漏效果往往不能立即檢驗,這就給騙局留下了時間差——發現無效后,多已支付完了費用。再次,這些“施工隊”多是以“游擊隊”的形式出現,消費者維權不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時下一些標榜高科技的“注膠補漏”服務,多在網絡平臺上招攬業務,依靠平臺的背書和流量支持,它們更具迷惑性,更容易讓一些消費者“入坑”。這就要求平臺方面必須把好關。
《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平臺經營者有法定責任要求入駐商家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因此,消費者在平臺上遭遇這類騙局時,平臺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連帶責任。
對消費者來說,在選擇補漏服務時,也應該多留個心眼,即使不懂防水維修的專業知識,也該嚴格遵循基本流程——先簽明確合同、再進行規范施工、最后根據明細付款。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護自身權益,盡量避免陷入不法分子設置的消費陷阱。
新出現的“高科技”補漏騙局,說明房屋修繕這個需求愈發增大的市場,至今還缺乏足夠規范,也缺乏靠譜的市場服務。在當前各地推動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理應妥善處理好消費糾紛,加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行業標準與法律,推動房屋修繕行業走向有序化、透明化。
數據顯示,既有建筑修繕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僅滲漏治理可能就有萬億級的市場規模。針對該行業特點和已暴露的“痛點”,是時候通過合理的規則因勢利導,嚴厲打擊黑維修“渾水摸魚”的同時,進一步壯大正規的房屋修繕服務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