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朱虹
朱鹮,被譽為“東方寶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也是低海拔濕地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更是環境質量的“活體監測儀”。它們身披雪白羽衣,展翅時翅下泛起朱紅色云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譽為“美人鳥”,象征著吉祥、美麗與堅貞。
沐川朱鹮野化放飛儀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為繼續擴大野外朱鹮種群數量及分布范圍,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四川省沐川縣濕地公園,首批人工繁育野化的12只“川籍”朱鹮放飛野外。這是人工繁育的朱鹮,首次在川實現野化放飛。
從“實驗室”走向“山水間”的關鍵轉折
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四川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地處烏蒙山區與四川盆地過渡帶的沐川縣,境內森林覆蓋率78.83%,負氧離子濃度超城市30倍,擁有大渡河支流12條、濕地公園3處,為朱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環境。
朱鹮放飛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2016年,四川開啟朱鹮人工遷地保護工作;2019年,成立沐川縣朱鹮繁育中心并引入朱鹮種源40只。通過人工繁育和自然繁育等技術手段,中心攻克人工孵化、疾病防控等12項技術難題,使朱鹮人工種群數量由最初的40只增長至83只,種群規模已具備在穩定人工種群遺傳結構的基礎上,分批次放飛野化培訓個體、創建野生種群的基本條件。
由于人工繁育的朱鹮長期生活在相對狹小的飼養環境,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2024年,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修建了3000余平方米仿朱鹮野外棲息環境的野化培訓籠舍,并從當年9月份開始二期野化培訓,通過模擬自然環境,重點訓練朱鹮的野外生存技能,如覓食能力、飛行能力、躲避天敵能力等,成功培育出28只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的個體。
放飛的朱鹮。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5月22日上午,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呵護和精心準備下,通過疫病檢測、健康評估的12只朱鹮被放飛野外。此前,它們歷經了240天仿生態野訓,覓食成功率提升至85%,飛行耐力突破15公里。本次放飛準備工作全面就緒后,放飛地環境評估報告和放飛方案也通過了專家評審論證。如果一切順利,第二批16只朱鹮將在9月上旬完成放飛。
“為了掌握朱鹮的行蹤,我們放飛前會在朱鹮身上佩戴連接北斗衛星的跟蹤器,每一個小裝置只有21克,不會對朱鹮的飛行造成影響。這個裝置每個小時會回傳朱鹮飛行的軌跡、速度等信息。”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術負責人楊海瓊博士說,“今天的首批放飛,是沐川朱鹮保護從‘實驗室’走向‘山水間’的關鍵轉折。我們選擇的濕地公園經過嚴格生態評估,完全符合朱鹮‘擇水而居、擇林而棲’的習性。未來,將通過衛星追蹤、動態監測和社區共管,為朱鹮野外種群保駕護航。”
營造一個安全的社區環境,需要提高放飛區域民眾對朱鹮的認識。為此,沐川縣林業局通過印發科普宣傳單、發送短信、制作短視頻、報紙以及電視報道等多種渠道,對朱鹮保護與放飛工作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連日來,前往中心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大家對于朱鹮放飛與保護有了新認識,更多人愿意參與到保護中。
朱鹮放飛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朱鹮放飛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沐川縣繁育中心的朱鹮。鄒松嶺攝
不過,朱鹮是一種遷徙能力較強的大型鳥類,雖然這次在沐川放飛,但放飛后其停歇地、生活地目前尚無法預測。考慮到朱鹮放飛野外可能會飛至沐川周邊市州、縣區,沐川縣林業局向四川眉山、自貢、雅安、宜賓、涼山州等周邊地區林業主管單位及其下屬機構,通報了朱鹮野化放飛事宜,并制定了各單位聯動開展朱鹮監測與保護的工作方案。
野化放飛不是保護工作的終點,而是新起點
朱鹮,這一曾廣泛分布于東亞的美麗生靈,因棲息地破壞、農藥濫用等因素,一度瀕臨滅絕。上世紀80年代,全球僅存7只野生朱鹮,其命運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
中國的朱鹮保護堪稱全球瀕危物種拯救的典范。通過40余年不懈努力,朱鹮種群從秦嶺的“七只火種”逐步恢復至如今的11000余只。作為國家確定的保護旗艦物種之一,保護朱鹮對其他物種有“傘護”作用,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會以此次放飛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朱鹮及其他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加強科研攻關,提升保護技術水平,完善保護管理監測體系。
沐川縣繁育中心的朱鹮。鄒松嶺攝
“野化放飛可以使朱鹮在異地正常生長、繁育,逐步擴大棲息地范圍和種群數量,促進野生種群的重建與恢復。”在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冉江洪看來,從物種保護的層面來看,此次野化放飛是朱鹮野生種群復壯的必由之路。同時,這次放飛也展現了我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的努力,通過活動提高整個放飛地和周邊地區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朱鹮野外放飛并不是朱鹮保護工作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將朱鹮放飛在農林生態系統后,需要持續監測野化放飛的朱鹮與本地的生態系統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一方面,其增加了區域農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否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健康或者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其對于鳥類群落種間關系存在什么影響,還需進一步監測。”冉江洪說,野化放飛的朱鹮與農田生態系統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農田不僅是朱鹮覓食的重要場所,也是其棲息地的一部分。“未來,監測內容包括朱鹮的活動軌跡、覓食情況、存活情況、繁殖成效,以及種群動態等。”
沐川縣繁育中心的朱鹮。鄒松嶺攝
根據國內其他開展朱鹮野化放飛的成功經驗,持續開展朱鹮野化放飛,是野外種群得以成功建立的關鍵。
據楊海瓊介紹,近年來,四川圍繞朱鹮種群遺傳結構、人工繁育技術、生長發育以及疾病防治等開展合作研究,探索朱鹮環境適應性圈養技術體系、優生優育技術體系和人工采精方法,并取得了積極進展。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會繼續開展朱鹮人工種群的擴大繁育,為持續開展朱鹮野化放飛儲備優質種源;同時,強化與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學、浙江大學等川內外科研單位的合作,為沐川朱鹮保護工作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楊海瓊說:“未來,我們計劃通過‘漸進式野化放飛’策略,逐步構建穩定可續的野生種群,讓朱鹮重新成為巴山蜀水間的靈動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