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武漢江夏區群益村78歲周奶奶的視頻,她蹲在被野豬拱得東倒西歪的玉米地里抹眼淚:“種了半年的玉米,一夜之間全廢了。”
鏡頭里,田埂被翻得像被犁過一遍,青黃的玉米稈東倒西歪——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全國26個省份、857個縣區農民正在經歷的“人豬大戰”。
一、野豬,從“保護動物”到“農田公敵”
20年前,野豬還是需要重點保護的“三有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那時山林被開墾,野豬數量銳減,國家出臺保護政策,本意是恢復生態。誰也沒想到,這一保護,竟讓野豬“開了掛”。
它們繁殖力極強:母豬一年能生兩窩,每窩4-12只,幼崽存活率高,種群數量幾乎每年翻番。加上山林生態恢復,老虎、豺狼等天敵稀少,野豬徹底“沒了約束”。如今全國野豬數量超200萬頭,陜西、浙江、四川等地成了重災區——陜西野豬超20萬頭,浙江15萬頭,安徽休寧縣一個縣就有8000多頭。
更讓人頭疼的是,野豬的“活動范圍”越來越野。過去只在深山里跑,現在成群結隊“下山進城”:2025年5月,武漢江夏區野豬白天在農田“巡邏”,晚上跑到小區撞車;遼寧丹東一頭200多斤的野豬沖進居民區,撞碎花壇;甚至云南昭通有野豬從百米懸崖“墜崖”到公路,當場摔死4頭。
二、野豬的“破壞力”:莊稼絕收、人身危險
對農民來說,野豬是“移動的收割機”,但只破壞不收割。
春天,它們拱食剛播下的玉米、花生種子;夏天,啃食西瓜、紅薯;秋天,專挑快成熟的水稻、玉米糟蹋——關鍵是“吃一半、毀一半”。
安徽天柱山腳下的農場主“波波”說,他種的有機水稻,一斤賣十幾塊,60畝地光人工除草就花3萬,結果野豬一來,稻田被拱得像“戰場”,晚上坐在農場都能聽見野豬啃稻谷的“沙沙”聲。
更氣的是,野豬拱田埂、翻土壤,導致水土流失,農田結構被破壞,來年種什么都難長好。
比毀莊稼更可怕的,是野豬的攻擊性。民間有句俗語“一豬二熊三虎”,說的就是野豬比熊和老虎更危險。
陜西佛坪縣曾有野豬沖進村子,把86歲老人撞飛數米;四川理塘一名村干部被野豬襲擊身亡;甚至香港也發生過野豬攻擊行人的事件。野豬皮糙肉厚,獠牙鋒利,普通人拿鋤頭、棍棒根本打不過,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撞成重傷。
三、農民的無奈:趕不走、殺不得、賠不起
面對野豬,農民的日子像“被按了快進鍵的悲劇”。
“放鞭炮、敲盆子?野豬早不怕了。”群益村的周奶奶說,剛開始還能嚇走,現在野豬“皮實得很”,大喇叭、大燈照都不管用,甚至半夜摸黑來糟蹋莊稼。
“想抓野豬?法律不允許。”2023年野豬被移出“三有”名錄,但仍是地方重點保護動物,農民私自獵殺要擔法律責任。安徽曾有老人因野豬毀了全家口糧,設陷阱抓了3頭,結果被罰款教育。
“損失誰來賠?”雖然部分地區有“野生動物致害補償”,但流程繁瑣、金額有限。北京曾規定,農作物損失補償60%-80%,但實際操作中,農民要先找村委會統計、鄉鎮上報、林業局核實,耗時長、手續多,很多老人根本搞不明白。
四、個人看法:保護生態,也要保護“人間煙火”
有人說,野豬泛濫是“生態變好的代價”。可這代價,不該全由農民承擔。
保護動物沒錯,但生態平衡不是“單一物種的狂歡”。野豬泛濫已導致山林植被被翻拱,其他植物無法生長,山坡水土流失——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生態破壞?
政策制定需要“接地氣”。前些年為保護野豬禁止獵殺,確實恢復了種群,但當數量超過環境承載力時,該調整就得調整。
陜西、安徽等地已試點“專業狩獵隊”,在野豬致害嚴重區域有計劃捕殺,效果不錯。關鍵是要讓農民看到“希望”:不是只能眼睜睜看著辛苦一年的莊稼被毀,而是有部門管、有辦法治。
五、農業人員的準備:提前防范,主動應對
面對野豬,農業從業者不能“坐以待斃”,可以試試這些辦法:
1. 提前防范,建立“防線”
在農田周邊安裝太陽能燈、聲波驅獸器,利用燈光和噪音干擾野豬;種植野豬不喜歡的“氣味植物”(如麻子苗),形成天然屏障;有條件的可以搭建簡易看護棚,夜間輪流值守。
2. 掌握應對技巧,確保安全
遇到野豬別慌!不要逃跑或尖叫(可能激發攻擊欲),慢慢后退,用背包、外套撐開身體顯得更大;如果被追,找大樹、石頭躲避,或爬到高處;千萬不要徒手驅趕,第一時間報警(110)或聯系林業部門(12345)。
3. 及時上報損失,申請補償
發現莊稼被毀,盡快聯系村委會統計損失,保留現場照片、視頻證據,按流程上報鄉鎮和林業局,爭取補償。
結語
野豬問題,本質是“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的考題。我們既要保護生態多樣性,也要守護農民的“飯碗”。
希望未來能有更科學的防控政策——讓野豬數量可控,讓農民不再“談豬色變”,讓田野里的莊稼,能真正“顆粒歸倉”。
你們那里出現野豬危害莊稼或者人的事情了嗎?對于野豬防控你怎么看?歡迎留言交流!
(文中案例均來自近期媒體報道及農民真實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