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 汪祥波 汪棹桴
5月20日至21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承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以“錨定‘一點兩地’戰略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題,有關職能部門代表、政府參事、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等專題展開探討。
如何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少專家認為,要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協同聯動,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有效整合三地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灣區。
以深度融合發展贏得未來
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世界一流灣區的基礎支撐。論壇現場,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交流,融合、協同成為高頻詞匯。
5月20日,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廣州舉行。南方日報記者 梁鉅聰 攝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提出了“四個融合”的思路,包括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區域協同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大灣區產業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數字、綠色、文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等方面。“今后5—10年是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期,要以編制‘十五五’規劃為契機,加強大灣區產業發展的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以規劃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深度融合發展贏得未來。”
“大灣區要進一步提升創新鏈條的系統性、創新資源配置的均衡性,以及創新成果的產業轉化效率。”國務院參事、中國僑聯原副主席李卓彬建議,粵港澳三地共建共享科研平臺,推動科研資源互聯互通。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藍海濤通過橫向對比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之間的一些關鍵指標,認為大灣區在基礎研究投入、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結構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為此,他建議,深化規則銜接,提高金融開放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國際人才引進,提升跨國人才的支撐力。
從集成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定位。如何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近年來,大灣區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初步構建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戰略和路徑上,要實現從跟蹤追趕向局部領先、從集成創新向原始創新、從終端產品創新向中間品創新、從協同創新向創新集群的轉變。”王一鳴建議,改變技術追趕模式,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在具有較好科技基礎,符合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性、牽引性領域培育和形成若干局部的領先優勢,構建基礎研究、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服務等緊密銜接的科技創新集群。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黨組副書記、署長鐘海在論壇上分享,深圳園區利用河套獨特的區位優勢,依托港澳高校、科研院所,構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一批深港合作項目在此落地。“接下來,希望有關部門繼續支持河套合作區加強制度創新,在這里布局建設更多重大設施平臺。”鐘海說。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發揮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持續探索制度創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院長陳國凱建議,加強頂層設計,保障科創政策的連續性,在人才跨境流動、社會保障、留學學位認定等環節打通“堵點”,完善人才配套服務,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大灣區。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加大跨境科研合作,實現資源共享。
加強粵港澳高校之間的合作
打造一流灣區,離不開一流教育和人才支撐。不少專家認為,教育領域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為高校探索新型特色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說,人工智能浪潮不可阻擋,高校要善用人工智能,推動教學和科研改革,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實現從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轉變。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樊建平介紹,為適應人才培養新趨勢,學校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學生每個星期只上4天課,星期五全部去實驗室,這一舉措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樊建平說,高校要積極布局交叉學科,加強與科研機構、企業合作,推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激發創新活力。
聚焦建設人才高地,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建議,加強粵港澳高校之間的合作,實施學分共同認證、交換生項目等舉措,引進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走向深入。
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金融業是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重要任務。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介紹,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的定位,近年來,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制定了很多專項政策,包括“前海金融30條”“橫琴金融30條”“南沙金融30條”等。“這幾年,金融管理部門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出臺的政策,尤為密集,是全國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力度最大的地方。”
王一鳴表示,過去的金融體系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不完全適應科技創新的需求。科創存在不確定性,是數據、技術、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而商業銀行追求收益的確定性,需要固定資產、有形資產做抵押。為此,王一鳴建議,鼓勵商業銀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依托人工智能賦能金融發展,也成為多位專家的關注重點。銀河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全球金融競爭迭代迅速,已經進入算法時代,傳統的金融樞紐依賴地區、區位、政策和資本規模,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邏輯,未來的國際金融樞紐將與數據、算法等深度融合。
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許多了不起的創新。面向未來,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實現金融的個性化、定制化和普惠化,從而助力打造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
來源: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