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法院現在混得真不行了,我們國家剛拉著60多個國家成立新的國際調解組織,專門幫大家解決糾紛,這套新辦法實用又高效,結果這邊新組織剛成立,匈牙利就直接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舊的國際司法機構逐漸被冷落,新的平臺不斷發展,這可不是偶然,說明國際司法領域正在發生大變化,全球治理的重點慢慢往東方傾斜,國際刑事法院還能撐多久?
一個說拜拜,一個另起爐灶
最近國際政治的風向突然有點微妙地變了,先是匈牙利那邊突然搞了個“靜悄悄”的大動作——議會里不聲不響地通過了一項決議,說要跟國際刑事法院(ICC)徹底“分手”。
雖然沒敲鑼打鼓,但這事分量可不輕,匈牙利外長隨后一句話更是直接點破了本質:這個ICC已經不靠譜了,說是公正,其實誰都看得出來它早就變味了,不想再跟這么個“屁股早坐歪”的組織混在一起。
這話剛落地,全球媒體還在反應中,沒想到我們國家立馬放了個更響的信號——外交部官宣:我們打算牽頭成立一個全新的國際組織,名字也很有意思,叫“國際調解院”。
這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而是一個實打實的新框架,目的是給世界多一個不靠西方裁判的選項。
你細細琢磨一下,這兩件事發生得這么近,順序又剛剛好,一個走了一個拉新群,這怎么可能是巧合?
其實,像匈牙利、中國這樣的國家“動起來”,背后都藏著一個共同的情緒:對ICC的失望已經積壓太久了。
曾幾何時,ICC被吹成了“全球良心”,說是站在正義一方,誰犯法都管,哪怕是總統、軍閥也得上庭受審,但現實呢?
它專挑非洲和發展中國家的毛病,一有點風吹草動就立刻調查,但遇到西方國家的事,不是假裝沒看見,就是找借口拖著不處理,明顯就是兩套標準。
這操作怎么看怎么“雙標”,久而久之很多國家心里都涼了,覺得這不是在維護正義,而是在維護某些國家的霸權。
“世界法官”變“偏心裁判”?
國際刑事法院(ICC)最初的設想是個挺高大上的機構,它的使命是審理戰爭罪、反人類罪、大規模屠殺這種全人類都深惡痛絕的大事,聽上去正義感滿滿。
按理說它應該是一視同仁,不管你國家大小、地位高低,只要犯了罪那就得追責,但現實往往是另一番模樣,別看ICC坐落在荷蘭海牙,辦公樓外面挺洋氣,可在很多國家眼里它的操作越來越不靠譜。
說白了大家開始懷疑它的“中立性”早就被打了折,就拿它的“執法對象”來說,怎么老是那幾個非洲國家輪著上榜?
很多人干脆給它起了個外號:“非洲法院”,你說說這要真是全球性的機構,為啥盯的永遠是非洲、亞洲這些地方,西方國家犯事了,它不是慢慢磨洋工、推脫不查,就是干脆裝作沒看見。
這還不止,比如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因為鐵腕掃毒,被ICC盯上,說他“涉嫌違反人權”,要調查他,可問題是,這事菲律賓人自己怎么看,都覺得這是國家內政,外人憑啥插手?
結果ICC這一插手,反倒讓菲律賓國內群情激憤,政府甚至干脆宣布退出ICC不玩了,而這事也給其他國家提了個醒:你要是跟ICC對不上眼,哪天它也可能來找你麻煩。
再看看ICC那種“動不動就發逮捕令”的操作,也讓人很不舒服,每個國家情況都不一樣,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有的是現實妥協,有的是文化差異,不能什么都用西方那一套來衡量。
結果你一紙逮捕令,就想讓別人國家的領導人乖乖聽話,這不現實也不公平,久而久之大家就感覺它不是在維護國際正義,而是在搞“審判政治”,把法律當工具,誰不聽話就敲打誰。
而這種“我說了算”、不接受商量的態度,真的適合拿來處理國際紛爭嗎?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ICC越是這樣搞,越是失去信任,現在不但越來越多國家不配合它的調查,甚至連它的決定都被當成耳邊風。
曾經被視為“全球良心”的ICC,如今卻陷入越來越尷尬的位置,被一個個國家邊緣化,牌子還掛著可光環已經掉了一地。
ICC走下神壇,中國另起IMO
就在ICC這架“國際正義老機器”越來越銹、越來越慢的時候,中國悄悄把一張全新的“王牌”擺上了桌面。
其實這事早就有鋪墊——早在22年中國就拉著二十多個國家商量,打算搞個全新的國際組織,專門用調解、對話的方式解決矛盾,現在的行動其實早有準備。
曾經的計劃現在成真了,“國際調解院”(IMO)這個新機構已經成立,以后專門幫各國調解矛盾,更讓人關注的是,它把總部放在了香港,這下全球都得多看香港一眼了。
你別小看這個選址,門道可不少,以前那些什么聯合國、世貿、IMF,全都把總部設在歐美,這次把IMO放在香港,等于中國在全球治理的地圖上,畫下了一個醒目的新坐標。
這不僅是對“一國兩制”的一次有力背書,更是對外宣告:中國不是只跟著舊游戲規則走的“玩家”,我們現在也要當“規則制定者”了。
IMO這個機構不搞什么“審判誰誰誰”,不發逮捕令,不扯大旗講霸道,而是一個很接地氣的理念——坐下來好好談,有什么事先別掀桌子,先聽聽對方怎么說,調一調,磨一磨。
不管是國與國之間的邊界摩擦、經貿爭端,還是價值觀念的沖突,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找到一個相對平和的解決辦法,它不是為了“定罪”,而是為了“解結”。
更關鍵的是,這不是中國自己“單打獨斗”,這個新組織已經得到了六十多個國家的響應和參與,你看亞洲、非洲、歐洲都有國家進群,這說明啥?
說明世界上很多國家其實早就對現有那套“西方說了算”的體系不滿意了,只是之前沒更好的選擇,現在有了IMO,他們就多了一個不必站隊、不被偏見裹挾的溝通平臺。
回頭再看看這些年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從中東調解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到在俄烏、巴以等重大沖突中積極奔走,中國的確一直在努力扮演一個“勸和不勸戰”的角色。
這些努力正好和IMO的理念一脈相承:中國不想當“法官”,只想當那個讓人冷靜下來的“主持人”,當然IMO未來能不能真的發揮大作用,還得看實踐。
但它的出現確實代表了另一種可能性:國際秩序不一定只有一種模板,公平、溫和、非對抗的規則,也可以成為主流。
這可能就是“東方智慧”正在向世界輸出的一種新方式,不靠喊話,不靠強權,而是靠讓人信服的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