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峰縣梓門橋鎮千金村,有這樣一道獨特且令人動容的風景線: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肩挎水杯,手握耙頭,穿梭于田間地頭。他就是退休教師彭光前,正以他的熱忱與執著,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踏出堅實的腳印,用一生書寫著對鄉土的眷戀與熱愛。
詩意菜園 構筑鄉村生活美學空間
彭光前退休后,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成為他回鄉奮斗的強大動力。今年,他精心改造自家多塊自留地,大膽嘗試種植黑芝麻、黑豆和綠豆。從最初的種子精挑細選,到育苗時的悉心呵護,再到生長過程中的灌溉、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傾注了大量心血。
彭光前的私家菜園,宛如一座鄉村田園美學的殿堂。春天,五彩斑斕的野花在籬笆邊隨風搖曳,為菜園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夏天,黃瓜藤蔓順著支架肆意攀爬,圓潤飽滿的番茄掛滿枝頭,一片生機勃勃;秋天,金黃的南瓜、火紅的辣椒點綴在藤蔓間,描繪出一幅豐收的壯麗畫卷。
(彭光前的家庭菜園)
彭光前這里不僅是天然綠色蔬菜的供應地,更是四季如畫的花園。閑暇時光,村民們總愛聚集在此,圍坐在一起,品一杯清茶,聽彭光前講述種植的趣事和生活的感悟。這座菜園,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面的意義,成為鄰里之間交流情感、共享美好時光、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讓鄉村生活充滿了溫馨與詩意。
情暖鄰里 無私奉獻傳遞人間大愛
“土地孕育的不僅是作物,更是濃濃的人情味?!边@是彭光前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今年5月,黃瓜豐收之際,彭光前將新鮮的黃瓜送給87歲患病的退休工人彭仁日,讓他提前嘗鮮,這一舉動盡顯尊老之情,用行動傳遞著關懷與溫暖。
前不久,5月11日,他組織的《巧管千金水》歷史電影放映活動現場,電影隊活動小組的30余位成員在觀影間隙來到他家。大家品嘗著園中的新鮮黃瓜,清爽甘甜的口感贏得了眾人的連連稱贊。寫作愛好者、青蘭彭氏好媳婦凌育平告別時,還高興地帶上一把芹菜,笑稱:“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蔬菜,就是激發我創作靈感的‘寶藏’!” 彭光前的善舉,不僅讓大家品嘗到了美味的蔬菜,更溫暖了人心,讓鄉村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產業引領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發展
從自家菜園的成功實踐,到推動全村的產業發展,彭光前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和人脈資源。他充分利用村里整治后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農副業生產。
根據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彭光前引導村民種植有機蔬菜、優質水果等特色農作物,并積極為村民聯系銷售渠道,讓農產品順利轉化為收入。同時,他鼓勵村民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家庭養殖,成功探索出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從教書育人的三尺講臺,到鄉村振興的廣袤田野,他始終堅守初心,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2023年他70歲生日時,學生們自發組織為他送去錦旗和壽匾,表達對恩師的敬重與感激。
(學生們為他送上壽匾和錦旗以表謝恩)
回到鄉村的彭光前,創建了500人的微信群,10余年來,每天清晨準時在群里分享鄉村致富信息和“新聞早班車”。他自己帶頭投身農業生產,通過微信群將種植經驗、市場信息傳遞給鄉親。他還自費購買無人機,深入千金村、星火村等周邊村落,為雙季稻農業生產和鄉村發展規劃出謀劃策,受到梓門橋鎮黨委政府的大會表揚。
彭光前老師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鄉村振興的前行道路。他愿用一生的堅守與付出,告訴我們:只要心懷熱愛,勇往直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都能為社會、為家鄉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彭永珍)
一審:譚洲偉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