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首都教育
近日
一場“鴨蛋大”的冰雹
讓身在北京的小伙伴印象深刻
在眾多關于“冰雹”的討論中
有一則消息顯得有些另類
那就是“冰雹換瑪瑙”
驚不驚喜
意不意外
不用懷疑
這是真的
這項征集活動仍在進行中!
自2021年起,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張慶紅教授課題組發起了“冰雹換瑪瑙”的長期活動,邀請公眾通過收集冰雹,參與科學研究活動,每一位公眾的參與都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冰雹在云內的增長機制,進而幫助提高冰雹的預報水平,減少國家和民眾的經濟損失。
為什么課題組
要收集大家手中的“冰雹”?
“冰雹”被收集后用來做什么?
一起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為什么征集冰雹
由于冰雹天氣在小尺度范圍(通常為幾公里)內來去迅速(持續時間通常在10分鐘以內),目前常規的氣象觀測網難以捕捉其快速變化,同時冰雹形成的微物理過程復雜,使得我們對冰雹天氣的預報難以做到定時、定點和定量。
因而,張慶紅教授領導的冰雹研究小組開展了“獵雹行動”,自2016年起將公眾納入項目,通過收集全國范圍內新降落的冰雹來協助研究。作為世界氣象組織開展的公民科學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在九年內已成功收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冰雹樣本,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貴州,西至西藏,東至東南沿海的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諸多省份。
張慶紅教授在美國氣象學會年會上向參會代表介紹HI-Weather項目(即“獵雹行動”)
為什么冰雹換瑪瑙
在項目團隊自主運營的“冰雹課題小組”這一公眾號上,自2021年發起了“冰雹換瑪瑙”的長期活動。
張教授分享道,這一創意靈感源于“自然界萬物皆獨一無二”的理念:正如俗語所言“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同樣,沒有兩顆完全相同的冰雹或瑪瑙。
在冰雹的實驗過程中,常常將冰雹表面清理干凈后作切片處理,其內部透明與不透明的交替形狀恰似切割后的瑪瑙切面。
項目團隊在推廣時,將冰雹與瑪瑙的形成巧妙地類比,兩者都經歷了挑戰重重的自然歷程,最終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贈予的瑪瑙鑰匙扣不僅是謝意,更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能直觀感受這份自然奇跡的關聯。
冰雹橫截面
研究人員為公眾參與者所提供的“瑪瑙”禮品
收集到的冰雹
能用來干些啥?
針對收集到冰雹之后的研究,課題組會偏向于關注冰雹事件的成因,一般會與氣象局合作,申請氣象觀測資料和數據來研究此次冰雹的形成過程。
課題組開展收集冰雹的科學項目,對冰雹進行研究,就是想要去改進冰雹的模擬模型,“更早地預測冰雹,對冰雹進行正確的評估,讓民眾有更多的時間,采取應急避險措施”。
冰雹收集步驟及范例
收集冰雹
用潔凈容器(如塑料袋、保鮮盒)裝冰雹,建議收集表面盡量干凈、不同直徑大小、15顆以上的冰雹。
密封冷凍
密封容器(如扎緊塑料袋、密閉保鮮盒),放入冰箱冷凍層保存。
記錄時間地點
記錄降雹時間地點,時間需要精確到分鐘。
聯系方式
(1)微信公眾號“冰雹課題小組”下方留言
(2)短信或電話聯系:
張同學:19801199782
林同學:18801386283
(3)郵箱:
zhanghaifan@pku.edu.cn
linxiangyu@pku.edu.cn
該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博士研究生林翔宇表示,在聽到團隊活動,受到網友廣泛關注后,他非常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也希望大家能優先保證自己的安全。
“像前幾天的冰雹,有的比雞蛋還大,如果被砸到身上,真的會很容易受傷”,他覺得如果能在大家的心里,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未來讓更多人知道、參與進來,他就很開心了。
冰雹內部交替出現的透明和不透明生長層
林翔宇強調
氣象學是和民生非常貼合的領域
科研者更多是做基礎的理論性研究
之后的實際預報和應急措施
還得靠氣象局和應急部門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
減小冰雹對民眾造成的災害
希望能將研究-預報-應急措施
這個完整的鏈條
發展得更完美些
讓研究成果不止停留在發表論文上
而要最終應用于實際、造福于民眾”
為扎根實際的科學研究
來源:北京大學、新華社、冰雹研究小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