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的全球電影市場,可謂是硝煙彌漫,兩部備受矚目的大片——好萊塢巨制電影與國產動漫神話《哪吒2》——在全球票房榜上展開了激烈角逐。
然而,一部在中國觀眾眼中口碑平平甚至被貼上“爛片”標簽的電影,卻在北美和韓國市場意外地受到了熱捧,上映短短3天便在全球狂攬4.1億人民幣票房,登頂海外票房冠軍,這種奇特的市場現象,著實引人深思。
冰火兩重天:《編號17》的“分裂式”全球首秀
3月7日,備受期待的好萊塢大片《編號17》在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同步揭開神秘面紗。這部號稱耗資近2億美元(約14億人民幣)、由韓國知名導演奉俊昊(《寄生蟲》導演)執導的作品,從立項之初就吊足了全球影迷的胃口。
尤其是在北美市場,片方更是給出了3807家影院的超大規模開畫待遇,這排場甚至遠超許多一線商業大片。要知道,即便是勢頭迅猛的《哪吒2》,在北美首日開畫也僅有700家影院,后續憑借口碑發酵才艱難爭取到900家。
然而,如此聲勢浩大的開局,換來的北美首周末票房卻僅有1910萬美元。對于一部制作成本如此高昂、宣發投入巨大的電影而言,這個成績只能用“平庸至極”來形容,顯然未能達到好萊塢片方的預期。
目光轉向中國內地市場,《編號17》的境遇則更是慘不忍睹。
首周末三天票房僅收割了區區990萬人民幣(約合136萬美元),這個數字甚至不及北美市場的零頭。
業內人士預測,其最終內地票房恐怕難以突破200萬美元大關,幾乎預定了本年度好萊塢大片在華“最大票房慘案”的席位。中國觀眾對于這部影片的敘事節奏、人物塑造乃至核心主題似乎都表現出了明顯的水土不服。
韓國市場的“救世主”光環與好萊塢的“小算盤”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在中美兩大票倉表現均不如人意,《編號17》又是如何營造出“爆款”假象,并拿下4.1億全球首周末票房的呢?答案,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韓國觀眾的鼎力支持。
據統計,《編號17》在韓國本土上映后,票房一路高歌猛進,首周末便斬獲了高達1421萬美元的驚人成績。
考慮到韓國僅有約5000萬的人口基數,這一票房數據幾乎可以與擁有數億人口的北美市場分庭抗禮。究其原因,除了奉俊昊導演的個人號召力外,影片中啟用了不少美籍韓裔演員,這無疑精準地觸動了韓國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他們似乎迫切希望通過支持這部影片來向世界證明韓國電影及電影人的影響力。
綜合全球68個市場的票房數據,《編號17》首周末共計入賬5648萬美元(約4.1億人民幣)。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北美與韓國兩大市場就貢獻了超過3500萬美元的票房,占據了總票房的大頭。這種嚴重的“偏科”現象,使得好萊塢押寶韓國市場,試圖通過“韓流”撬動全球票房的策略,看上去更像一出略顯尷尬的獨角戲。
回溯到2022年影片拍攝完成之際,奉俊昊導演剛剛憑借《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并創下2.3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神話(其中北美市場貢獻5354萬美元)。
或許正是這一巨大成功,讓好萊塢制片方對其全球票房號召力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誤判”。《編號17》高達1.18億美元的制作成本,再加上約8000萬美元的全球宣發費用,其回本線至少在6億美元以上。
然而,依照目前的票房走勢,該片最終全球票房能否突破1.5億美元都充滿了未知數,巨額虧損似乎已成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編號17》在選角上體現了典型的好萊塢“政治正確”疊加策略,試圖通過亞裔、黑人演員,以及“新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和“綠巨人”馬克·魯法洛等明星的組合拳,來吸引不同族裔和文化背景的觀眾。
但從結果來看,除了部分韓國觀眾特別買賬外,這一策略在全球范圍內并未能真正討好大多數人。
《哪吒2》:國產動漫的逆襲與遠征
與此同時,我們的國產動漫之光《哪吒2》雖然在國內市場已進入票房增長的平緩期,但在全球戰場上卻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在國內,《哪吒2》上映已超過40天,累計觀影人次突破3.07億,這一數字幾乎是此前《戰狼2》1.59億人次的一倍,充分證明了其在內地市場的強大號召力已接近飽和。
上周票房表現雖有所回落,僅在婦女節當天憑借特殊節點效應單日破億,但其累計票房已突破146.6億人民幣,最終突破150億大關指日可待。
然而,對于志在全球影史留名的《哪吒2》而言,要想超越《阿凡達2》168億人民幣的票房紀錄,躋身影史前三,海外市場的助力至關重要。
目前,《哪吒2》的海外大規模公映完全鋪開,但已在部分市場取得了亮眼成績:北美票房突破1940萬美元,成為其最大的海外票倉;澳新市場貢獻526萬美元;中國港澳地區票房達570萬美元;新加坡首周票房也突破了150萬美元。
隨著馬來西亞、英國以及歐洲、東南亞等更多大票倉的陸續上映,其海外總票房有望再攀新高,目前已累計達到3200萬美元。
《哪吒2》的海外征程,無疑為國產電影“出海”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它證明了,即便不依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大明星,單純憑借精良的制作、過硬的口碑以及深植于本土文化的創新故事,同樣能夠贏得海外觀眾的認可與喜愛。
文化壁壘還是審美差異?
《編號17》與《哪吒2》在全球市場上的不同境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察樣本和討論契機:
文化認同與票房魔力: 為何《編號17》在韓國能創造票房奇跡,而在文化背景更為接近的中國內地卻遭遇冷遇?這其中,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究竟扮演了多大的角色?
好萊塢的“流量密碼”失靈了? 《編號17》試圖通過“多元化”演員陣容和名導效應來吸引全球觀眾,為何最終效果不佳?這是否預示著好萊塢傳統的“爆款公式”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在東方市場,正在逐漸失效?
“爛片”與“神作”的界限: 中國觀眾普遍認為《編號17》不盡如人意,而北美、韓國部分觀眾卻將其奉為佳作。這種巨大的口碑反差,僅僅是審美差異,還是存在更深層次的文化壁壘?
一部電影,兩種命運,N種解讀。屏幕前的你,對于《編號17》的“冰火兩重天”和《哪吒2》的海外表現,又有什么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光影世界背后的文化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