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梁子祺
參觀文博場館,越來越多的游客已不滿足于走馬觀花、拍照留念,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聆聽專業的講解。參觀文博場館,你喜歡什么樣的講解服務?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6%的受訪者喜歡佩戴智能導覽設備聽講解。對于講解服務,70.5%的受訪者看重趣味性,希望講述幽默風趣,62.6%的受訪者看重互動性,希望沉浸式體驗有參與感。
江蘇蘇州的00后謝青崖逛博物館時傾向于佩戴講解器,這樣比較容易控制講解的時間。“一方面,人工講解有時講得簡單,有時講得詳細,跟自己的參觀節奏時常不匹配。另一方面,講解水平良莠不齊,碰到館方講解的幾率不高。”
參觀時大家更青睞哪種講解形式?調查顯示,61.6%的受訪者喜歡自行佩戴智能導覽設備,47.5%的受訪者喜歡掃二維碼聽講解,46.9%的受訪者會預約專業講解員進行講解,36.2%的受訪者會使用語音導覽器,22.1%的受訪者喜歡看圖文手冊,17.0%的受訪者喜歡邊游覽邊看網絡視頻解說。
“現在很多博物館有可以掃二維碼查看的講解,也有講解器,但相對來說缺乏互動性。”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楚雅淇更喜歡請人工講解。“人工講解有重點,內容也更有深度,有沒聽懂的,還可以提問互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講解詞比較枯燥,沒什么延展,還有的講解員只會背稿子,遇到這樣的講解就很影響參觀體驗。”
大家更看重講解的哪些特質?調查中,70.5%的受訪者看重講解的趣味性,希望講述幽默風趣,62.6%的受訪者看重互動性,希望沉浸式體驗富有參與感,61.6%的受訪者看重講解的專業性,希望講解知識全面深入,23.3%的受訪者希望根據需要個性化定制。
楚雅淇希望講解的內容有趣。“如果只是告訴觀眾這個展品是哪一年的,我可能并不感興趣。之前游覽一個府衙時,看到有一處名人的名字看不清了,聽講解說是因為百姓覺得他是好官,爭相去摸他的名字才被摸掉的。我覺得像這樣的細節,可以調動大家的興趣。”
“對博物館不熟悉的朋友以及年齡小的孩子需要一些活潑的、深入淺出的講解,像我一樣學習相關專業的觀眾則喜歡有深度一些的講解。”謝青崖希望講解能深挖干貨。“有一次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遇到一個老師講特展,講的內容很有深度,像是聽了一堂高強度的專業課。老師講得興起還超時了,但大家都意猶未盡,聽得非常滿足。”
謝青崖發現,有些能智能定位的講解設備不太好用,有的需要重復掃碼,特別是近年來,博物館成為旅游的熱門景點,經常觀眾爆滿,這些設備用起來就更不方便了。“設備可以作為講解的補充手段,期待相關場館借助AI豐富講解形式,更好地滿足大家聽講解的需求。”
楚雅淇期待文博場館把非真人的講解設計得更有趣一點,比如設定博物館探秘之類的主題,加強互動。
受訪者中,00后占15.5%,90后占51.6%,80后占28.6%,70后占3.8%,60后占0.5%。#讀數
(應受訪者要求,謝青崖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