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跑滴滴的師傅,想趁著“續航”的功夫瞇瞪一會兒,誰成想,這一闔眼,竟是天人永隔。
這事兒一出,輿論場立馬炸了鍋。
有人唏噓師傅麻痹大意,也有人開始對電車的安全性犯嘀咕。
電車這物件兒,便捷性自不必說,可安全這事兒,果真如此涇渭分明嗎?
乍聽起來,缺氧窒息似乎是板上釘釘的死因。
逼仄的車廂,密不透風的環境,就算電車充電時尾氣排放再“克制”,久而久之,那濃度也著實不容小覷。
再者說了,如今跑網約車的,哪個不是卯足了勁兒地“卷”?
常年累月地透支身體,本就元氣大傷。
幾重因素疊加,出事兒概率自然水漲船高。
然而,事情的脈絡,僅僅止于缺氧這么簡單嗎?
咱們暫且按下電車本身的安危不表,單說這“充電時閉窗酣睡”,背后又裹挾著多少難以言說的辛酸?
跑網約車,說白了就是拿時間當籌碼,換取碎銀幾兩。
一天恨不得連軸轉,吃飯都得見縫插針地“扒拉”兩口。
充電的間隙,能得空喘口氣兒,誰不想抓緊時間“回籠覺”?
關上窗,圖個清靜,擋擋風寒,這本就是人之常情。
可關鍵是,他們真的有“任性”的資本嗎?
他們敢恣意地找個地方安穩休憩嗎?
停車費、時間成本,哪一樣不是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兒的巨石?
或許有人會詰問,師傅自己疏忽大意,怨得了誰?
這話乍一聽似乎無可辯駁,但咱們是不是也該捫心自問,是什么讓他們不得不如此“玩命”?
平臺抽成是否雁過拔毛?
派單機制是否合理有度?
是否為師傅們預留了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這些攸關切身利益的問題,鮮有人真正駐足凝視。
再來說說電車。
眼下,新能源是大勢所趨,可相應的基建設施是否能比肩而立?
充電樁是否星羅棋布?
充電效率是否能達到“秒充”級別?
這些都會直接牽動網約車師傅的營收和休憩時間。
倘若充電樁能像加油站一樣遍地開花,充電速度能像加油一樣迅捷,師傅們還會為了那點蠅頭小利,鋌而走險地在車里“補覺”嗎?
與坊間認知相左,電動汽車的安全隱患,遠不止電池自燃或漏電這么簡單。
它還關聯著整個行業的生態健康、社會保障的完善程度以及對勞動者權益的呵護力度。
這事兒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份調研報告,披露網約車師傅的平均工時遠超其他行業,而他們的實際所得卻并不成正比。
僅這一個冰冷的數字,就足以窺見問題的嚴峻性。
平臺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不斷壓縮師傅們的生存空間,而師傅們為了糊口度日,只能竭力奔波,甚至不惜以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為代價。
當我們條件反射般地將矛頭指向“師傅安全意識淡薄”時,是否選擇性地忽視了他們背后所深陷的困頓?
是否選擇性地忽略了平臺方和監管部門所應承擔的責任?
往大了說,這甚至關乎整個社會對于新業態從業者的保障問題。
網約車師傅、外賣騎手,他們是新經濟的弄潮兒,也是維系城市運轉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然而,他們的權益,又有誰來保駕護航?
他們的安危,又有誰來負責兜底?
回到最初,那位撒手人寰的師傅,或許只是想在充電的間隙小憩片刻,卻不曾想,這竟成了他生命的絕唱。
而他的離世,也理應引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馬不停蹄地追逐科技進步和經濟騰飛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勞動者們,傾注更多的關注,為他們營造一個更為安全、更為公平的從業環境?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而安全,才是最硬核的競爭力。
莫讓悲劇,再度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