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熱播劇《藏海傳》火了。
肖戰飾演的藏海,從家破人亡的遺孤,到攪動朝堂風云的謀士,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有人夸他“智謀無雙”,有人說他“冷血無情”,但在我看來,藏海最厲害的,是深諳一條千古不變的生存法則:攻心為上,順勢而為。
他從不蠻干,而是像水一樣,先看清局勢的流向,再借力打力。替皇帝辦事時,順手報了血仇;幫同僚解圍時,暗藏自己的布局。這種“藏私于公”的智慧,才是權謀劇的精髓。
今天,我們就從《藏海傳》的三大名場面,拆解“順勢而為”背后的生存哲學。
揣摩上意:皇帝的痛點,就是你的機會
權謀的第一課,是讀懂上位者的心。
劇中,大雍皇帝(張國強飾)因生母與太后的棺槨陪葬問題焦頭爛額。藩王們借題發揮,威脅皇權。此時,藏海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方案:“將兩棺并置,以北斗七星陣鎮之”。
表面看,這是風水玄學;實則暗藏三重算計。
第一重:北斗七星象征“帝王歸位”,既全了皇帝對生母的孝心,又堵住藩王“禮法不合”的嘴。
第二重:借星象之名,讓皇帝順勢收回修建陵墓的財政大權,削弱藩王勢力。
第三重:藏海借此機會,將自己送入平津侯(黃覺飾)的幕僚團隊,為復仇鋪路。
真正的聰明人,從不強行推銷自己。
藏海深諳,皇帝需要的不是“正確答案”,而是一個既能保全顏面、又能鞏固權力的臺階。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上位者隱晦的需求,再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遞上答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智慧,比直來直往的忠諫,高明百倍。
借勢造勢: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權謀的第二層境界,是把敵人的資源,變成自己的武器。
劇中有一幕堪稱經典:平津侯的親信褚懷明(沙寶亮飾)貪污修堤款項,導致河堤豆腐渣工程泛濫。藏海沒有直接揭發,而是算準暴雨將至的時機,用一場山洪沖垮偽劣堤壩。
渾濁的洪水裹挾著殘骸沖過街市,百姓怨聲載道。藏海站在高處冷眼旁觀,只說了一句:“天災不可逆,人禍卻可誅”。
次日,他主動請纓重修堤壩,不僅贏得民心,更讓皇帝看清平津侯一黨的腐敗。
順勢而為的精髓,在于“四兩撥千斤”。
褚懷明的貪婪是“勢”,暴雨的天時是“勢”,百姓的憤怒更是“勢”。藏海將這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既替百姓申冤,又讓皇帝借機整頓朝綱,自己則悄無聲息地斬斷仇敵的羽翼。
反觀現實中,多少人遇到問題只會硬碰硬?真正的布局者,都懂得把對手的弱點,變成自己起跳的踏板。
以情為餌:最高明的算計,是讓對方覺得贏了
權謀的終極考驗,是如何讓敵人心甘情愿走進你的圈套。
劇中,藏海與香暗荼(張婧儀飾)的“雙強博弈”堪稱教科書級。香暗荼表面是茶樓老板娘,實為鄰國流亡公主。兩人初次交鋒,她故意打翻茶盞露出腰間的虎符烙印,藏海則假裝“偶然”發現,順勢提出合作。
最絕的是“色誘局”。
香暗荼假意接近戶部侍郎,藏海在窗外敲竹筷為號。當侍郎意亂情迷時,藏海突然闖入“捉奸”,逼其交出貪污賬本。事成后,香暗荼冷笑:“你倒是會演癡情郎。”藏海淡然回應:“他若不貪色,我又何必費心?”
把欲望當誘餌,讓獵物自己咬鉤。
藏海從不正面強攻,而是放大對手的弱點——貪色、戀權、虛榮……再量身定制一場“巧合”。對方以為掌控全局,實則是他棋盤上的卒子。這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手段,比刀光劍影更致命。
順勢而為的本質:在規則內,找到最大公約數
《藏海傳》最耐人尋味的,是藏海的“矛盾性”。
他滿腹仇恨,卻選擇用建設對抗毀滅。改造京城排水系統時,他引入現代流體力學;設計弩機時,他用拋物線計算射程。就連復仇成功后,他燒毀名單時說:“仇恨不該是文明的燃料”。
這種“在廢墟上重建秩序”的格局,才是順勢而為的最高境界。
現實中,多少人困在“對抗思維”里?與領導較勁,與同事爭鋒,最終兩敗俱傷。而藏海的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看清規則、利用規則,最后超越規則的人 。
人生如棋,執子不如借勢
《藏海傳》播至今日,藏海早已不是那個跪在血泊中顫抖的孩子。他的蛻變印證了一個真理:弱者抱怨風向,強者調整風帆。
無論是職場、生活還是人際關系,“攻心”從不是陰謀,而是對人性深刻的共情。當你學會藏海的“順勢三式”——讀心、借勢、造局,便會發現:所謂逆天改命,不過是把每一陣風,都變成通往目的地的助力。
正如劇中那句臺詞:
“聰明是最不值錢的,比聰明更重要的,是算清楚人心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