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2日訊在菏澤鄆城縣武安鎮馬莊村,一面色彩斑斕的舞龍舞獅墻繪勾勒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鄉村活力。墻繪不遠處,洪福龍獅工廠內,工人正在趕制一批來自新疆喀什的訂單。這家由“95后”青年趙子天創辦的企業,正以非遺龍獅制作技藝為支點,撬動著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傳承的雙重杠桿。
從“武術少年”到“非遺創客”:兩代人的技藝接力
趙子天的非遺情緣,源自父親趙士允的言傳身教。58歲的趙士允是當地書畫名家,上世紀八十年代,這位木工出身的武術愛好者,憑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用木頭雕刻獅頭、麻繩縫制獅皮,義務參與節慶舞獅展演,“那時候沒想著掙錢,就覺得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父親的堅守,在少年趙子天心中埋下了傳承的種子。
2017年,考入大學的趙子天加入學校舞龍舞獅隊,憑借自幼習武的功底成為團隊核心。在全國賽事中嶄露頭角的他,敏銳發現行業痛點:“國內競技龍獅運動面臨道具質量不足的困境,傳統制作工藝在耐用性、輕量化及動作表現力等方面難以滿足現代賽事需求。”大二那年,他毅然踏上創業路,在老家注冊公司,一方面成立洪福龍獅工廠,一方面組建洪福龍獅藝術團,開啟“傳統技藝+現代競技”的破局之路。
創新突圍:讓老手藝接上“數字化”與“輕量化”
創業初期,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但趙子天沒有退縮,父親堅守生產一線,抓好生產管理,推進工藝改良,而他則在2023年9月辭去在徐州的穩定工作,全身心投入公司經營,南下北上開拓市場。為突破傳統道具“笨重粗糙”的瓶頸,他遍訪材料專家,用長纖維宣紙替代傳統漿麻裱糊獅頭,以進口羊毛皮制作獅皮,更與北京體育大學合作研發玻璃鋼材質,將獅頭重量從9斤降至4斤,“既保留傳統工藝的精氣神,又符合競技體育的專業標準。”
在銷售端,除了傳統的“圈子經濟”,趙子天還引入數字化思維:招聘年輕運營團隊,將車間扎作、舞臺表演的精彩瞬間剪輯成富有感染力的短視頻,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廣泛傳播。新疆喀什的學校訂單、瑞士的商演邀約……這些曾被視為“小眾”的產品,正通過互聯網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
鄉村振興:讓非遺工坊成為“就業磁場”
5月20日,記者走進洪福龍獅工廠制作車間,年過半百的王秀真正專注地糊制獅頭。這位來自鄰村的女工,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在靈活的工作節奏中實現“顧家”與“增收”雙贏。像她一樣,車間里50余名工人大多是農村留守婦女、老人和殘疾人,都在家門口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實現了經濟收入與家庭照顧的平衡。
隨著1800㎡新廠房投用,趙子天計劃新增20余個崗位,并為工人提供免費午餐,進一步改善工作條件,提升員工福利。更讓他欣喜的是,年輕力量正在回流:“有老工人帶著孫子輩來上班,現在車間里逐漸有了年輕人的身影。”這支“銀發+青春”的匠作隊伍,不僅延續著北派龍獅的工藝脈絡,更成為鄉村留住人才的鮮活樣本。
文化破圈:從“競技賽場”到“校園課堂”
在廈門舞龍舞獅展演現場,洪福龍獅藝術團的表演引發轟動:輕量化的獅頭騰挪翻轉,熒光布龍在夜空中劃出璀璨弧線,展現出龍獅的獨特魅力與藝術價值。作為中國舞龍舞獅國家一級裁判員,趙子天還積極參與起草國家競技器材——舞龍舞獅器材標準,鄆城龍獅正成為行業標桿。
與此同時,一場場“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眾多中小學展開。120余場活動中,趙子天親自示范獅頭扎制,向孩子們講解“扎、撲、寫、裝”四步傳統工藝。“當孩子們戴上親手制作的迷你獅頭,眼里亮起來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傳承有了希望。”
站在新廠房前,趙子天望著墻上的舞龍彩繪,眼中滿是憧憬與堅定。
閃電新聞記者 何則偉 通訊員 李志銀 崔如坤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