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民法典》宣傳普及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長白新村街道司法所舉辦“法伴成長,‘貝’彩綻放”主題宣傳活動,邀請12組親子家庭共同體驗非遺螺鈿制作技藝,并通過趣味法治問答的形式,將《民法典》精神融入傳統文化傳承中。
“螺鈿工藝始于商周、盛于明清,貝片的拼接講求‘分寸有度、嵌合有序’,這和民法典中‘公平守信’的契約精神異曲同工……”活動開場,非遺螺鈿技藝傳承人老師一邊展示鑲嵌貝殼的作品,一邊向親子家庭講述古老技藝背后的法治智慧。孩子們手持鑷子小心翼翼地將貝殼從袋子里拿出,在家長的協助下將貝殼嵌入銅制底托。還有的小朋友在黑底卡紙上用貝殼拼出長白街道司法所的動漫形象,并配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為深化《民法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認知,活動特別設置“法治趣味問答”環節。司法所工作人員將法律知識融入情景化問題:“如果撿到同學的螺鈿材料拒不歸還,可能違反民法典哪條規定?”“爸爸承諾做完手工帶我去游樂場卻臨時反悔,他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嗎?”......孩子們爭相舉手搶答。工作人員圍繞“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家庭內部情感承諾、道德義務不屬于民法調整對象”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通過具體條款與生活案例的結合,幫助孩子初步建立“權利-義務”“法律-道德”的認知框架。
“貝殼雖小,磨礪成型需要千般耐心;法律條文看似嚴肅,用心體悟也能變成生活的‘護身符’”,參加活動的潘同學說。此次活動以非遺螺鈿工藝為載體,通過工藝實踐環節與法律知識宣導的有機融合,既展現傳統技藝的匠心傳承,又實現民法典精神的有效滲透,讓大家能通過本次活動,學習到更多民法知識,成為《民法典》積極的宣傳者。
為擴大《民法典》的宣傳范圍,司法所還組織了《民法典》進社區、進校園,舉辦《民法典》中心組學習,發布《民法典》相關調解案例,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