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企圖在全球禁用中國華為生產的先進計算芯片,美國掀起了第三次對中國高科技封鎖浪潮。
一、“巴統”
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的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 ,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
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
從成員國名單就可以看出,這是基于冷戰的“西方”工業國家陣營,按照美國的要求,限制對社會主國家出口高技術,以及戰略物資。
中國內地是“巴統”進行限制的重要對象之一,僅次于前蘇聯。
但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利益是大于政治利益的。
“巴統”成員國為了做生意,不斷地突破美國制定的禁運限制,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在“巴統”圍追堵截的情況下,中國在兄弟國家的支持下,自力更生,不僅完成了工業化,還完成了“兩彈一星”等高科技重大項目。
到1994年,鑒于前蘇聯已經解體,“巴統”正式宣告解散。
二、“瓦森納”
雖然前蘇聯倒下了,但是美國試圖統治全球的野心,沒有倒下。
冷戰結束后,包括“巴統”17國在內的28個國家于1995年9月在荷蘭瓦森納召開高官會議,決定加快建立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資及技術出口控制機制。
在美國的操縱下,1996年7月,以西方國家為主的33個國家(現有42個成員國)在奧地利維也納簽署了《瓦森納協定》(簡稱“瓦協”Wassenaar Arrangement),決定從1996年11月1日起實施新的控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
《瓦森納協定》又稱瓦森納安排機制,沒有正式列舉被管制的國家,只在口頭上將伊朗、伊拉克、朝鮮和利比亞4國列入管制對象。
“瓦森納協定”是一個十分松散的組織,成員國可參照共同的管制原則和清單自行決定實施出口管制的措施和方式,自行批準本國的出口許可,即所謂的“各國自行處理”原則。
盡管“瓦森納安排”規定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發放敏感產品和技術的出口許可證,并在自愿基礎上向“安排”其他成員國通報有關信息。
但“安排”實際上完全受美國控制。
當“瓦森納安排” 某一國家擬向中國出口某項高技術時,美國甚至直接出面干涉,如捷克擬向中國出口“無源雷達設備”時,美便向捷克施加壓力,迫使捷克停止這項交易。
實際上,中國等于再次被列為被禁運國家之列。
但從“瓦森納”生效開始,我國的高科技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三十年,擁有了 華為這樣的硬核巨擘,以及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拼多多更是挾 Tiktok、Temu 席卷全球。
在大國重器方面,中國更是上天入地下海,呈現出“沒有什么可以阻擋”的發展大勢。
三、帝國暮色
2017年美國開始發動對華貿易戰,2018年已經開始在半導體和芯片的領域圍堵中國,2019年切斷了對華為5G芯片的供應。
2022年,美國兩黨達成《芯片與科學法案》,將中國列為“幾乎唯一”的對手。
接下來,不僅是關稅戰、貿易戰、制裁戰,衰落帝國的掙扎,回光返照,會使用一切手段求生。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華出口管制,使得中國半導體設備制造業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2-3代的差距,落后國際先進水平10年左右。而這也極大妨礙了中國在半導體價值鏈生產中的水平升級。
然而,我國的高科技產業過去一直是在被打壓的情況下發展的。
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是由中國人勤勞、勤奮、勇敢的不服輸品質所決定的。
中國在高科技行業的每一項突破,都是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實現的,想要通過打壓來限制中國的發展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諸多下一代科技領域,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國產化。
美國的第三次封鎖,依然會是同一個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