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介休市東南25公里的丘陵深處,藏著一座歷經滄桑卻風采依舊的古村落——張蘭鎮史村。這里石板鋪街、古槐參天,2019年史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3年榮獲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如今,這座沉睡多年的古村正在保護與發展的交響樂中,奏響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古韻悠長:穿越六百年的文化印記
"南北無二里,東西兩道溝",這句當地民謠生動勾勒出史村獨特的地理風貌。海拔828米的丘陵地形,賦予了村落錯落有致的空間肌理。漫步村中,觀音堂前的古街道深邃幽靜,青石板路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滄桑往事。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上堡街東門口那株蒼翠挺拔的古槐,其粗壯的樹干需要三人合抱,被村民親切地稱為"鎮村之寶"。古槐下,常有老人講述著村莊的傳說,孩童嬉戲玩耍,構成一幅生動的鄉村畫卷。
村中現存禪慧寺、凈土寺等五座古廟宇,形成罕見的宗教建筑群。令人稱奇的是,這里還保留著一座天主教堂,東西方宗教文化在此交融,為研究晉中地區宗教發展史提供了珍貴實物。72歲的村民張大爺回憶:"小時候聽爺爺說,村里原有七座廟,香火旺得很。如今政府投資修繕,就是為了留住中國傳統建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修舊如舊:讓古建筑"活"起來
近年來,介休市創新實施"集中連片—點狀發展"保護模式,將史村與周邊5個村落整體規劃為"晉商大院集群"。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我們堅持最小干預原則,聘請專業團隊采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
在觀音廟修復現場,工匠們正小心翼翼地更換腐朽的椽檁。"這些木材都是從周邊山區精選的老料,瓦片也是按古法燒制的。"項目技術負責人指著墻上的斑駁彩繪說,"我們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就是要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除了硬件修繕,文化"軟修復"同樣精彩。村民們自編自演的《史村鑼鼓》非遺展演贏得滿堂喝彩。
產業賦能:古村走出振興新路
保護傳統村落是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史村積極探索"古村落保護+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成功打造了七百余畝優質黨參、柴胡等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在保護古村落原有風貌的同時,村民們依托特色種植業積極發展生態養殖,目前村內養殖規模最大的農戶養殖蛋雞已達8-9萬只,形成了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一創新實踐既守護了傳統村落的文脈,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我們要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介休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表示,將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把史村打造成"留得住鄉愁、看得見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夕陽西下,古槐的剪影映在斑駁的老墻上。史村的故事,涌動著生生不息的活力。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融,保護與發展并進,這座曾“靜謐深遂”的古村落,正以文化為魂、產業為翼,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鄉村振興新篇章。(趙秀麗 茹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