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節,北方冬小麥等夏熟作物進入灌漿階段、籽粒日漸飽滿。眼下,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的近29萬畝小麥正值灌漿期,這個階段是小麥養根護葉的重要時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為了預防干熱風以及防治病蟲害,當地對小麥展開澆灌及“一噴三防”作業。具體情況來看前方總臺記者王帥南的介紹。
總臺記者 王帥南:我現在是在高陽縣龐口鎮的一個小麥單產提升項目高產示范片區內,這里種有近3000畝成方連片的小麥,現在小麥已經長到70多厘米高,還有二十多天就能開鐮收割了。
據常年在這里提供農技指導的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介紹,現在這里的小麥正處于關鍵的灌漿期,在這期間麥穗中的籽粒會持續吸收水分和養分,這時候管理得好,小麥籽粒就會飽滿;如果管得不好,就會干癟,會直接影響產量。
怎么管理呢?首先我們來說說澆水。這個周期澆的水,也被稱為灌漿水。什么時候澆,不再靠過去種地的老把式經驗判斷了。田里智能氣象監測站,它能監測近一個月、近一周還有當天的土壤墑情。有了它提供的監測信息,農戶們澆灌漿水也就有了更為精準的依據。
說到澆地,這里也十分地方便,農戶們只需要用手機一鍵操作就能開始,操作者也不用守著莊稼,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完成。
在我身旁的麥田正在澆灌漿水,水是從黑色滴灌帶的小孔里滴在小麥的根部,別小瞧了這一個小孔,它可以說是實現了精準澆灌,滴出來的水能覆蓋周圍30厘米直徑的范圍。
通過這種“小水滴灌”的方式,小麥根部既不缺水,同時土壤也不會出現含水量過大而松軟的情況,遇到大風時小麥也不會倒伏。這個滴灌帶是小麥播種時,同步鋪設到地里的,它能兼顧小麥以及小麥豐收后輪作玉米的用水需求。
這種淺埋滴灌的節水技術,每畝地可節約水100立方米左右、節約肥料30公斤。
小麥快熟的時候,天氣也越來越熱了,這時候最怕的是“干熱風”。“小水滴灌”不僅是灌漿水,同時這水也增加了土壤濕度,改善田間小氣候,預防“干熱風”危害。此外,在農技專家建議下,這里還利用無人機二次進行小麥“一噴三防”作業,這樣不僅增強葉片抗蒸騰、防止早衰,還促進籽粒灌漿,增加粒重,并且兼顧防治小麥蚜蟲和白粉病。在這樣精細管理下,預計今年這里的小麥畝產將會達到1400多斤。
基質藍莓迎豐收 連夜采摘搶“鮮”機
近年來,不少地方都依托氣候條件、土地資源等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蔬菜、水果、藥材、花卉等經濟作物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現在,湖北安陸市趙棚鎮團山村的千畝基質藍莓基地迎來采收小高峰,個大飽滿、果香四溢的藍莓掛滿枝頭。為了保證藍莓在第二天新鮮上市,工人們開啟深夜搶“鮮”模式。
夜幕降臨,趙棚鎮團山村的基質藍莓基地卻一片繁忙。記者在基地大棚看到,工人們借著燈光,熟練地采摘、打包新鮮藍莓。
采摘工人 王進鴿:從晚上7點多開采摘,到深夜11點多鐘,可以采摘100多斤鮮果。
這些被采摘的藍莓將連夜裝車運往全國各地,最大程度保證新鮮。基質種植是一種無土栽培技術,可以根據藍莓生長需求科學配置基質、水肥配方,對藍莓生產過程精準管控,不僅提高了果實的品質和產量,也能夠實現錯峰成熟,延長藍莓市場的供應期,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基質藍莓基地負責人 江海洋:我們1000畝基質藍莓,預計今年的產量能達到80萬斤,按市場價估算可實現營收超4000萬元。
打造西瓜智慧大棚 助力豐產增收
這段時間,天津市靜海區的西瓜陸續成熟。當地利用科技賦能西瓜生產,同時打通多種銷售渠道,讓農戶增產又增收。
總臺記者 陶冀哲:我現在是在天津靜海區的西瓜大棚,瓜農們正在忙著采摘。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西瓜的營養價值豐富、含鉀量高,里面果肉清甜脆嫩、汁水飽滿。
靜海區臺頭鎮是天津市西瓜的傳統產區,這里西瓜的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預計年產量達到4.5萬噸。今年,當地引進試種了真甜101、冰糖籽等多個新品種,還打造了西瓜智慧大棚,配備了先進的環境監測系統。
農戶 陳佳樂:能夠及時感應大棚里的光照、溫度、濕度,并且根據西瓜的長勢可以自動控制大棚里的風口、天窗還有大棚里的遮陽簾。
豐收的西瓜也引來不少批發商,記者看到,現場有不少車輛正在排隊等待裝車,這些西瓜將主要運往京津冀地區銷售。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