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印度被殲10C捶爆心不甘,聲稱巴基斯坦購買的中國武器“全是垃圾”,印度綜合傳感器網絡使印度占據了優勢!
5月7日凌晨爆發的印巴空戰,成為檢驗南亞次大陸軍事力量的試金石,也讓中國的殲10C一戰成名。
巴基斯坦空軍憑借中國提供的殲-10C戰斗機,以5:0的壓倒性戰績擊落印度3架“陣風”、1架蘇-30MKI和1架米格-29。
這場空戰不僅讓殲-10C的實戰能力得到驗證,更暴露出印度軍事戰略中根深蒂固的自我標榜心理。
即便在鐵證如山的敗績面前,仍試圖通過貶低對手裝備、夸大自身優勢來維系“南亞霸主”的虛幻形象。
印度空戰慘?。杭夹g代差下的無體系崩塌
在此次空戰中,殲-10C展現出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徹底顛覆了傳統空戰模式。
殲-10C搭載的霹靂-15E空空導彈射程超過145公里,配合ZDK-03預警機的實時數據鏈支持,實現了“發射后不管”的精準打擊。
印度“陣風”戰機的RBE2雷達探測距離僅160公里,而殲-10C的AESA雷達可覆蓋200公里,且能同時追蹤數十個目標。
這種技術代差直接導致印軍戰機在被鎖定時仍無法察覺威脅,甚至出現“雷達盲區”的尷尬局面。
更關鍵的是,殲-10C與ZDK-03預警機、DA-20電子戰機組成的“空中鐵三角”,通過Link-17數據鏈實現了多平臺協同作戰。
預警機發現目標后,無需殲-10C開啟自身雷達即可發射導彈,同時電子戰機對敵方雷達和通信實施壓制。
殲-10C這種“靜默獵殺”模式讓印度戰機在電子干擾下完全失效,如同“瞎子摸象”。
印度“萬國牌”裝備裝點的殖民式的作戰悲歌
與中國成體系化的裝備與作戰思維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的“拼湊式”裝備體系在實戰中盡顯疲態,這符合印度一貫的調性。
法國雷達、俄羅斯導彈、美國電子戰系統各干各的,預警機和戰斗機的數據鏈甚至依賴原始的無線電語音溝通。
印度這種“1+1<2”的災難性后果,在空戰中被無限放大,但無妨讓印度自己人口嗨與自大。
例如,印度“陣風”戰機雖配備先進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但缺乏與其他裝備的協同能力,無法有效應對巴基斯坦的體系化打擊。
印度引以為傲的綜合傳感器網絡,在實戰中也未能發揮預期作用。
盡管印度部署了沿海監視系統(CSS)和聲音監視系統(SOSUS),并與美、日共享情報,但這些系統主要針對海上目標,對空中威脅的預警能力有限。
巴基斯坦通過中國提供的紅旗-9BE防空系統,不僅擊落印度戰機,還開創了“防空導彈攔截防空導彈”的先例,徹底打亂了印度的作戰節奏。
但絲毫不影響印度的自我標榜。
貶低對手:從“垃圾論”到“中國介入論”空戰失利后,印度軍方和媒體迅速啟動“甩鍋”程序。
印度國防部下屬智庫“新德里聯合作戰研究中心”發布報告,指控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衛星和雷達支持,聲稱“印度在空中的任何行動都如同裸奔”。
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本質上是通過外部歸因來轉移國內對軍事失敗的注意力。
印度空軍總監巴蒂甚至宣稱“損失是戰斗的一部分”,試圖將慘敗粉飾為“戰術調整”。
更荒誕的是,印度媒體竟宣稱巴基斯坦購買的中國武器“全是垃圾”,并列舉所謂“性能缺陷”。
例如,印度門戶網站聲稱殲-10C的雷達因電力不足無法滿負荷運轉,而“陣風”的RBE2雷達“技術更先進”。
然而,實戰數據無情打臉:殲-10C在超視距空戰中率先發現并鎖定“陣風”,而“陣風”直到被擊落仍未察覺威脅。
法國達索公司對此保持沉默,間接印證了印度言論的荒謬性。
自我美化:從“勝利慶典”到“傳感器神話”為掩蓋敗績,印度政府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輿論遮羞戰”。
莫迪政府宣布全國舉行為期10天的“朱砂行動”勝利慶典,邀請70國駐印外交官觀看“戰果展示”,并宣稱印度“摧毀巴方營地”“達成戰略目標”。
然而,巴基斯坦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印度宣稱的“被摧毀目標”完好無損,所謂“勝利”純屬自欺欺人。
與此同時,印度軍方大肆宣揚其“綜合傳感器網絡”優勢。
印度退役少將阿肖克·庫馬爾聲稱,印度的傳感器網絡“使印度占據了優勢”,并能“實時監控巴基斯坦軍隊動向”。
然而,這種說法與實戰結果嚴重矛盾:巴基斯坦通過中國提供的預警機和電子戰系統,不僅精準攔截印度空襲,還實現了對印度戰機的“靜默獵殺”。
印度所謂的“傳感器優勢”,在體系化對抗中淪為笑柄。
印度政府自我標榜的深層邏輯
國內政治的“勝利依賴癥”印度的自我標榜心理,本質上是其國內政治生態的產物。
莫迪政府即將迎來2025年選舉,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宗教矛盾激化等問題,急需通過塑造“軍事勝利”形象來轉移民眾注意力。
正如印度學者指出,“莫迪需要一場勝利來鞏固其‘強人’人設,即便這場勝利是虛構的”。這種“勝利依賴癥”在印度歷史上屢見不鮮。
2019年巴拉科特空襲事件中,印度同樣宣稱“大勝巴基斯坦”,但實際戰果被國際社會質疑。
此次空戰失利后,印度故伎重施,試圖通過全國性慶祝活動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掩蓋國內治理危機。
地緣戰略的“雙重困境”
在國際層面,印度的自我標榜暴露了其地緣戰略的矛盾性。
一方面,印度試圖借助美、日等國的力量制衡中國,加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并深化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另一方面,印度又不愿完全倒向西方,在俄烏沖突中拒絕制裁俄羅斯,試圖維持“戰略自主”。
這種搖擺政策導致印度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陷入被動:既依賴法國“陣風”戰機,又因貶低中國武器引發法國不滿。
更嚴重的是,印度的自我標榜正在損害其國際信譽。
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印度封禁中國媒體、刪除墜機視頻的行為,與其“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自我標榜背道而馳。
英國BBC則直接揭露印度“勝利敘事”的虛假性,稱其“試圖用謊言掩蓋失敗”。
這種國際輿論的反噬,將進一步削弱印度在南亞乃至全球的影響力。
盡管印度擁有“陣風”“蘇-30MKI”等先進戰機,但其“萬國牌”裝備體系缺乏協同能力,在實戰中暴露出致命缺陷。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通過中國的“體系化出口”模式,構建了高效協同的作戰網絡,實現了“以小搏大”的逆襲。
中國軍工的“體系認證”模式,為中小國家提供了一條低成本構建現代化空軍的路徑。
殲-10C與殲-20的協同作戰模式,為未來空戰提供了新思路:殲-20憑借隱身能力執行“踹門”任務,殲-10C則后續突入,以數量優勢和多樣化武器實施飽和打擊。
這種“隱現結合”的戰術,將極大提升作戰效能。
印度的自我標榜心理,折射出其戰略心態的不成熟。
一個真正的大國,應具備正視失敗、自我革新的勇氣。
正如俄羅斯專家所言,“印度需要學會用實力而非謊言競爭”。印度若想真正提升國防實力,唯有摒棄“勝利幻覺”,以客觀清醒的認知投入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
印度的自我標榜心理,本質上是其在軍事失利、政治壓力和地緣困境下的應激反應。
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不僅無法掩蓋失敗,反而會進一步削弱其國際信譽和戰略自主性。
在全球化時代,軍事現代化已不再是單純的裝備競賽,而是體系化能力的較量。
印度若想真正崛起為“有聲有色的大國”,就必須摒棄“勝利敘事”的迷思,以理性態度審視自身不足,通過技術自主和戰略成熟化贏得尊重。
否則,印度將永遠困在“自我標榜—現實打臉—繼續標榜”的惡性循環中,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印度的“吹口哨壯膽” 策略,本質上是對自身實力不足的焦慮反應。無論是邊境對峙的軍事冒險、經濟數據的美化,還是民族主義的情緒動員,都難以掩蓋其在工業化、科技自主、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深層缺陷。
若印度不能正視這些問題,繼續沉迷于“大國崛起” 的幻象,終將在戰略誤判中付出沉重代價。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的過程與圖片均源自網絡。為提高可讀性,部分細節已潤色,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本文旨在傳遞社會正能量,無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導。若涉及版權或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迅速刪除相關內容。對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經聯系,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