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5 月 22 日消息,最新研究顯示,木星在成為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巨大行星之前,曾擁有更大的體積和更強的磁場。
據IT之家了解,該研究由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領導,相關成果發表于 5 月 20 日的《自然?天文學》雜志。研究表明,在太陽系首批固體天體形成后僅 380 萬年,當時木星的體積是其當前大小的兩倍,磁場強度至少是現在的 50 倍。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了解人類的起源,而確定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是解開這一謎題的關鍵。”巴蒂金教授在聲明中表示,“這一研究使我們更接近于理解木星乃至整個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為了揭示木星古老的行星環境,巴蒂金及其團隊跳出了傳統行星形成模型的假設框架,例如年輕行星聚集原始氣體的速率等。他們將研究重點放在木星兩顆不太知名的衛星 —— 木衛五和木衛十四上。
這兩顆小型衛星軌道非常接近木星,并且軌道傾斜角度較小。科學家推測,這些軌道特征自太陽系早期以來就未曾改變。通過分析這些微小的軌道傾角,研究人員成功反向推導出了木星的原始大小和磁場強度。
研究團隊的計算結果顯示,年輕的木星是其當前大小的近兩倍,體積足以容納超過 2000 個地球。而如今,木星的體積僅能容納 1321 個地球。
盡管該研究并未直接探討如此巨大的木星對早期太陽系的影響,但強調了木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在塑造太陽系整體架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研究團隊特別強調,這一發現將木星定格在太陽系演化的關鍵節點 —— 當太陽形成后殘留的氣塵云蒸發殆盡時,行星吸積過程終止,太陽系基本架構就此定型。"我們建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參照系。" 巴蒂金解釋說,"從這里出發,太陽系演化史的復原將獲得更可靠的科學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