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棋士》中,王寶強再次以質樸自然的演技征服觀眾,這位從河北農村走出的演員,用實力證明了草根逆襲的可能。
而在演藝圈,還有一位同樣出身農村的實力派演員——褚栓忠。
在事業上,出道30年的他雖然沒有寶強耀眼,但也有很多經典的角色;而在感情生活上,比起被枕邊人背叛的寶強,褚栓忠要幸福很多。
1991年,還在中央戲劇學院求學的褚栓忠被著名導演田壯壯相中,出演電影《藍風箏》中的“陳樹巖”一角。
這個耿直膽大的角色,雖然戲份不多,卻被初出茅廬的褚栓忠演繹得入木三分,連搭檔的呂麗萍都忍不住贊嘆:“這孩子天生是吃演員這碗飯的!”
這次觸電經歷為他打開了演藝圈的大門,也奠定了他“生活化表演”的基調。
真正讓他走進大眾視野的,是2007年農村題材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中操著山西方言的“二虎村長”。
這個憨厚幽默的農村干部形象,承包了全劇大半笑點,褚栓忠用略帶夸張卻不失真實的表演,將農村基層干部的樸實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都市劇《大博弈》中,他飾演的“周到”又展現了完全不同的氣質,這個謹小慎微的職場中層,被觀眾戲稱為“社恐天花板”,褚栓忠通過細微的表情變化和肢體語言,精準刻畫了一個在權力漩渦中戰戰兢兢的小人物心理。
2025年播出的《北上》中,54歲的褚栓忠再次突破自我,塑造了“夏茂田”這個充滿爭議的角色,這個在外人眼中“窩囊”的中年男人,在家聽母親的,在外跟大哥混,唯獨在保護女兒時展現出驚人的勇氣。
褚栓忠沒有簡單地將角色臉譜化,而是通過細膩的表演讓觀眾看到了“媽寶男”背后的無奈與善良,尤其是劇中為女兒挺身而出的戲份,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縱觀褚栓忠的演藝生涯,從農村干部到都市白領,從古代謀士到現代父親,雖然角色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真實。
這種真實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活的沉淀,而這一切,與他坎坷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1971年,他出生在河北省元氏縣南沙灘村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父母靠種地為生,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他直到初中都沒穿過新衣服,冬天蜷縮在漏風的土坯房里,聽著北風呼嘯而過。
高中時,在同學引薦下,他有幸結識了河北師范學院音樂系的張謙施教授。教授欣賞他的天賦,建議他系統學習聲樂,但每周兩節、每節8元的學費對這個農村家庭而言無異于天文數字。
不愿放棄夢想的褚栓忠,開始了“賣菜求學”的艱辛歷程,每天凌晨四點,當同齡人還在睡夢中時,這個十幾歲的少年就蹬著車去批發市場進菜,再趕到學校附近的家屬區叫賣。
然而命運第一次給了褚栓忠沉重打擊——盡管拼盡全力,他還是在高考中落榜了。想復讀卻因家貧無法承擔費用,這個倔強的少年跟著大哥去了建筑工地,白天扛鋼筋、搬水泥、運沙子,雙手磨出血泡;晚上借著路燈復習功課,準備來年再戰。
轉機出現在1991年,一位高中同學邀請他一同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揣著母親省吃儉用攢下的50元錢和6個煮雞蛋,褚栓忠踏上了赴京趕考的路。
三試時,考官要求講述“生活中最難忘的一件事”,他動情地回憶了母親送行的場景:透過車窗,看到紅紅柿子樹下,母親踮著腳張望的身影隨著塵土飛揚漸漸模糊......講到動情處,褚栓忠聲音哽咽,考官們也紅了眼眶。
這份源自生活的真摯情感,最終為他贏得了中戲的入場券。
大學四年,褚栓忠是班上最困難的學生。第一學期家里湊了800元,交完學費只剩200元生活費。
為了生存,他跑龍套、獻血、做各種兼職,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從中戲畢業后,褚栓忠被分配到國家話劇院,開始了專業演員的生涯。
從工地到舞臺,這個農村娃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人生逆襲,而這段充滿汗與淚的成長經歷,也成為他藝術創作最寶貴的財富。正如他后來在采訪中所說:“生活給我的磨難,最后都成了角色的養分。”
2004年,已經在演藝圈站穩腳跟的褚栓忠,在一次朋友聚會上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女孩——譚赫。
當時33歲的褚栓忠對這位小他11歲的吉林藝術學院學生一見鐘情,但想到自己口袋里連兩萬元都拿不出來的經濟狀況,只能將好感深藏心底。
命運的轉折頗具戲劇性。譚赫在準備畢業作品時,老師推薦了經典話劇《俺爹我爸》作為學習素材。
當她發現這部感人至深的話劇竟是聚會上那個沉默男人自編自演的作品時,內心涌起難以言表的震撼。
畢業后,譚赫來到北京發展,兩人的聯系逐漸增多,關系也日益親密。然而,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面臨重重阻礙。
譚赫的父母強烈反對女兒與一個“農村窮小子”交往,直言不諱地問女兒:“農村娃能給你什么?”
為了贏得岳父母認可,褚栓忠用最樸實的方式證明自己——第一次見面時,他穿著洗得發白的襯衫,一口氣點了十屜窩頭,生怕長輩吃不飽。
這個被朋友調侃"把摳門演成實在"的舉動,恰恰展現了他骨子里的真誠與實在,最終打動了譚赫父母。
更大的考驗出現在2007年籌備婚禮時。出人意料的是,褚栓忠向未婚妻提出:先不買婚房,而是用積蓄在石家莊為農村父母購置一套兩居室。
這個決定在旁人看來簡直“自找麻煩”,連親戚朋友都急得直搖頭。但譚赫的反應再次證明了她的與眾不同——她不僅沒有反對,還主動幫忙選房、挑裝修材料,只說“讓公婆住得舒服最重要”。
房子買下那天,站在新房里的褚栓忠眼眶濕潤,他知道自己沒有選錯人。
隨著一雙兒女的降生,譚赫逐漸退居幕后,全心照顧家庭。而褚栓忠則更加努力拍戲,先后在《喜耕田的故事2》《大女當嫁》《長津湖》等作品中貢獻精彩表演。
盡管工作繁忙,他始終把家庭放在首位,曾深情表示:“千萬不要因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要讓孩子們知道來這個世界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如今,54歲的褚栓忠和43歲的譚赫已攜手走過16個春秋。他們的家中擺滿全家福,電視里常播放著褚栓忠演的戲,父母看得樂呵呵。
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宣言,沒有娛樂圈常見的緋聞炒作,這對夫妻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溫暖,共同鑄造了溫暖的婚姻。
起點不決定終點,堅持與熱愛也能改變命運,褚栓忠用半生詮釋了這句話的真諦,而這,或許是我們在褚栓忠身上最應該學到的啟示。
在逐夢的道路上,我們都應像褚栓忠一樣,勇敢前行,不負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