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公布的2025年立法工作計劃(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廣州早茶傳承保護規定(制定)”被列入初次審議的法規案,并引起廣泛討論。公開資料顯示,圍繞早茶“茶位費”“預制菜”“吸煙區分區”等話題的建議相對較多。
近日,廣州人大官網公布《廣州早茶傳承保護調查問卷》(下稱“問卷”),問卷由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計,旨在聽取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所得數據用于立法分析。
各方對茶位費收取態度不一
當前,廣州不少茶樓的茶位費,依據不同茶葉類型或不同等級位置來進行定價,每人收取幾元到十幾元不等。一般情況下,紅茶、普洱、鐵觀音、白開水的茶位費,會比花茶等品類更低。室內包房、卡座、戶外包房/大廳的茶位費依次遞減。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告訴第一財經,茶位費本質上是一種“基礎服務費”或“入場費”,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嶺南地區,尤其是廣州,茶位費長期以來被視為對茶水、餐具、座位等基本服務的一種收費補償。類似于國外餐廳收取的小費,由于早茶文化強調“飲茶+點心”的組合消費,茶位費也有助于彌補低客單價帶來的利潤壓力。
“老年群體依然是捧場的。但我自己消費的話,覺得茶位費5元以下比較好,不然覺得不劃算。”廣州市民劉先生認為,身邊能高頻率前往茶樓消費的群體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對茶樓收取茶位費這一模式接受度較高,支付意愿也較高。但是中青年群體對茶位費的價格較為敏感,當就餐選擇面比較廣的情況下,他不會優先選擇去早茶店進行消費。
本次問卷中設置了“是否認同早茶店收取茶位費的做法”這一問題,以收集各方對這一收費模式的態度。記者就茶位費等話題聯系廣州酒家,該品牌以目前早茶立法還沒明晰為由謝絕了采訪。
幾位外地游客在廣州某茶樓外取號排隊時告訴記者,他們提前做了功課,了解到收取茶位費這一模式,確實有支付意愿,但考慮茶點的消費人均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還是覺得茶位費的收取有些貴。
江翰指出,茶位費若設置得當,并不構成強制性低消。只要商家明碼標價、不以茶位費替代最低消費要求,且提供相應服務內容,則屬于合法合規的定價策略。然而,若在節假日疊加服務費、包間費等多種收費項目,確實可能引發消費者不滿,特別是在外地消費者缺乏文化認知的情況下。
“在早茶文化向全國乃至全球推廣的過程中,茶位費的延續需要配套的文化解釋與消費者教育。若直接照搬嶺南地區的收費習慣而未做本地化調整,可能成為拓展市場的阻力之一。建議企業在異地開店時,初期可通過‘茶位費包含在套餐中’等方式軟著陸,逐步引導消費者理解這一文化特色。”江翰告訴記者。
對預制早茶接受度分使用場景
在廣州,部分面向本地顧客的傳統茶樓保留著手寫點單、推車送餐等模式,茶點多為現點現做。連鎖經營的品牌茶樓則會對餐點和伴手禮進行多元化創新,場地不乏高端商圈和寫字樓,考慮到出餐效率和場地限制等因素,也會采取對半成品進行加工后進行出餐等模式。
“到店的客人更傾向于吃到現點現做的點心,這種點心在口感上會更好一些。對應地,點單到上餐之間的等待時間會稍微長一些,我們也會跟客人說明這一點。”廣州銀燈食府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已制作好的餐點會有時間上的管控,超出規定時長的餐點會進行報廢處理。
位于廣州老城區的老字號茶樓銀燈食府 攝/宋婕
劉先生表示,如果去茶樓消費,優先選擇現點現制的茶點。但日常生活中,去商超采購速凍點心作為早餐食用,亦是很常有的選擇。
本次問卷設有“您認可傳統的現做現賣早茶還是預制菜早茶”等問題。江翰告訴記者,從產業結構來看,當前早茶行業正處于標準化、連鎖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為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用工難等問題,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引入中央廚房體系,通過預制或半成品方式實現菜品的高效供應。這種模式在大型連鎖品牌中尤為普遍。半成品可以大幅縮短后廚加工時間,提高翻臺率,尤其在用餐高峰期能有效緩解廚房壓力。同時,統一配送也便于質量控制與食品安全管理,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一致性體驗。
有網友表示,茶樓使用預制點心時應在菜單上進行標注,目的在于劃分二者在定價上的區別。江翰亦指出,消費者接受度的變化為預制茶點這一模式提供了空間。隨著現代消費者對“便捷+品質”的雙重需求增強,只要企業在宣傳中保持透明度,消費者往往更關注口味和性價比,而非完全手工制作的過程。
限制就餐時間涉侵權嗎?
記者走訪時發現,部分茶樓對消費者就餐時間進行了限制,在消費者入座時會明確告知就餐時長。對應地,為平衡不同時段的客流量,部分茶樓還會就不同時段設置對應的打折優惠。
“還是跟消費習慣有關系,我家老人七點前后入座,跟朋友聊天、飲茶、吃點心,能在茶樓坐一上午。我們和小輩,基本上是飯點去茶樓,把點心當飯吃,茶樓規定的2至3小時的就餐時間,對我們而言綽綽有余。”劉先生告訴記者,無論是茶位費的收費標準,還是用餐時長的限制,只要店家有提前告知,基本上都能接受。
以蝦餃、紅米腸、馬蹄糕等為代表的早茶點心 攝/宋婕
“從法律角度看,餐飲企業有權根據自身經營安排設定合理的用餐時間限制。只要該規定在消費者進店前明確告知,并非事后強加,通常不構成侵犯消費者知情權或公平交易權。此類做法在快餐、茶餐廳等高周轉業態中較為常見,目的在于提高場地利用率和服務效率。”江翰告訴記者,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出發,應確保該規定不帶有歧視性或變相強制消費屬性。例如,不應僅針對特定人群設定時限,也不應在無明顯提示下突然執行。此外,若消費者有特殊需求,企業應保留一定的靈活處理空間,否則可能引發負面輿情。
江翰指出,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限時用餐是餐飲業精細化運營的重要體現。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租金高昂、客流密集的背景下,限定用餐時間有助于企業實現更高的坪效與客戶流轉率。但前提是必須兼顧消費者體驗,做到“效率與體驗并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