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信仰、中國立場、國際視野、平民情懷”,漫步西北政法大學長安校區,在中心廣場西側的石碑上,鐫刻著這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鮮明紅色基因學校的育人理念。
5月20日至21日,“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西北政法大學巡講”活動來到古城西安,來自上海法院的審判實務專家們與西北政法大學師生齊聚一堂,圍繞實務與理論界共同關注的前沿議題展開精彩交流。
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啟動會現場
5月20日上午,巡講活動在西北政法大學長安校區滿天星報告廳正式啟動。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范九利出席活動并致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紹“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項目和巡講專家。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孫昊亮主持活動。
作為本次巡講授課的實務專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陸衛民,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陳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二級高級法官龐聞淙,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肖晚祥出席活動。
陸衛民贈送“數字法院建設三部曲”10套,
范九利校長領受并頒發捐贈證書
現場,陸衛民代表上海法院向西北政法大學贈送《數字法院概論》《數字法院前沿探索與理論構建》《數字法院場景建設指引》“數字法院建設三部曲”著作,范九利領受并頒發圖書捐贈證書。
范九利、陸衛民共同啟動“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西北政法大學巡講”活動
贈書環節后,范九利、陸衛民共同啟動本次巡講活動,為協同開展法治人才培養的務實行動,深化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法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創新局面。
作為政法人才培養國家隊的“五院四系”之一,西北政法大學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豐厚文化底蘊的高等學府,作為新中國黨和國家布局設立的五所政法大學之一,形成了“政治堅定、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的老延大優良傳統,鑄就了“嚴謹、求實、文明、公正”的校訓精神,為社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兼具家國情懷與專業素養的法治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組織全國各省市政法委和法學院校到西北政法大學召開法律人才互聘“雙千計劃”現場會,即選聘1000名左右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實務部門專家到高校法學院系兼職或掛職任教,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選聘1000名左右高校法學專業骨干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參與法律實務工作,推廣院校合作經驗。
近年來,上海法院與西北政法大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機制,共同舉辦了2期上海法院“弘揚延安精神,筑牢政治忠誠”專題培訓班,聘任了西北政法大學31名教授為上海法院特聘教授,并掛牌設立了“汪世榮教授工作站”。本次巡講為雙方攜手培育新時代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人才開啟了新篇章。
啟動活動后,4位實務專家分別聚焦各自深耕領域,結合審判實踐中的豐富案例,為師生們帶來精彩紛呈的審判實務授課。
陸衛民
《從學院到法院:新時代人民法官的職責使命、職業素養與成長路徑》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
陸衛民現場授課
此次西北政法大學巡講活動,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陸衛民首講。陸衛民深耕司法實踐領域多年,親自參與并見證了近年來的多項重大改革工作,擁有豐富的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本場講座由范九利主持。
“推動人民法院與高校一起努力,更好承擔起法治人才培養的共同責任。”授課中,陸衛民結合實踐案例,首先明確了新時代人民法官的職責使命。“要始終堅持公正司法、定分止爭的價值追求,牢記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使命,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陸衛民還深入講解了新時代法官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提出“政治素質是立身之本,業務素質是成事之基,道德素質是履職之要”。對于“新時代人民法官的成長路徑”這一學生們最關切的問題,陸衛民從多方面進行悉心解答,為同學們未來在人民法院的成長路徑規劃打好基礎。
隨后的與談環節中,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院長陳璽表示,陸衛民副院長的講座立足大量案例數據文件,充分關注司法實踐的熱點和難點,為落實以實踐為導向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鮮活樣本。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教授楊強在與談中表示,本次講座和法學教學有密切的聯系,上海法院講師團的實務經驗和思考對教學和科研也非常有幫助,期待與上海法院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開展理論研究,把司法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學理成果。
陳昌
《新公司法下債權人保護與公司自治的平衡》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
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
陳昌現場授課
第二講主講人是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陳昌。陳昌長期從事民商事審判和理論研究工作,審判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參與和主持過多項司法研究重大課題,研究成果豐碩。本場講座由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院長程淑娟主持。
“新公司法的修訂的背后蘊含著價值博弈邏輯,本質上是債權人保護與公司自治兩種價值之間的再平衡。”陳昌首先以新公司法修訂內容為脈絡,系統介紹了新公司法修訂中的制度重構與價值博弈。他以典型案例為切入點,圍繞重點條款的規則變革、司法應用、疑難問題,與同學們深入探討了新公司法下債權人保護的制度創新與司法適用。“司法實踐中沒有永恒的平衡公式,只有動態的價值權衡。”司法實務中,法官既要通過規則之治筑牢債權人保護的防線,又要為公司自治保留必要的呼吸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隨后的與談環節中,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郭升選表示,陳昌院長的授課,凸顯了公司自治與債權人利益平衡的立法主旨,解析了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制度創新與司法適用,并提出公司自治與債權人利益保護動態平衡,為同學們理解制度變革與司法適用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框架。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師黨海娟在與談中指出,陳昌院長清晰闡釋了新公司法制度重構與價值博弈背景下,債權人保護的制度創新及最新司法裁判觀點,令人受益匪淺。
龐聞淙
《審判管理的智能化發展與轉型升級》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二級高級法官
龐聞淙現場授課
第三講主講人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二級高級法官龐聞淙。龐聞淙長期從事民商事審判和司法理論研究工作,學術成果頗豐。他結合上海法院數字法院建設的實踐,就數字法院時代的審判監督管理作分享。本場講座由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院長陳璽主持。
“審判管理是對審判活動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是保證審判有序進行、保障司法公正與效率的必要活動和制度安排。”講座中,龐聞淙首先明確了審判管理的功能內涵,并結合相關歷史文件,向在場師生闡釋了審判管理工作職能定位的實踐流變,梳理了在此過程中為審判管理智能化發展所做的積淀準備。隨后,他結合自身實踐,介紹了上海法院近年來在數字法院建設中的各項工作成果,闡釋了智能化對審判管理工作理念、實踐的轉型重塑,對審執工作現代化的重要價值。最后,他還與師生們共同暢想了未來人工智能在司法實務、理論研究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隨后的與談環節中,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教師宋鋆表示,上海法院提供了先進的審判管理智能化樣本,讓審判管理工作在各個環節起到了較好的預警、監督等作用。希望西北政法大學學子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可以擁抱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博士李柏正在與談中指出,上海作為數字法院建設高水平地區,審判管理智能化建設經驗值得借鑒,給西北政法大學的學子帶來了寶貴的法律實踐營養。
肖晚祥
《賄賂犯罪司法實務中的疑難問題》
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刑事審判庭庭長,三級高級法官
肖晚祥現場授課
第四講主講人是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肖晚祥。作為全國審判業務專家,肖晚祥長期從事刑事審判與司法理論研究工作,學術理論功底扎實。他聚焦賄賂犯罪,和大家探討司法實務中的疑難問題。本場講座由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院長馮衛國主持。
“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雖然已取得壓倒性勝利,但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須臾不可放松。”講座伊始,肖晚祥結合相關數據和典型案例,解析了相關職務犯罪案件的基本概況。“受賄罪中‘國家工作人員’如何認定?”“新類型受賄行為如何界定?”“受賄罪與非罪如何認定?”肖晚祥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和一個個具體案例,詳細介紹了受賄罪司法實務中的疑難問題以及裁判規則。
隨后的與談環節中,西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陳京春表示,受賄罪的立法和司法解釋,需要通過精準的法律解釋適用,在個案中實現公正。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宋志軍表示,肖晚祥庭長結合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分享了受賄犯罪事實認定的思維方法和法律解釋方法,對于課堂教學、學習和研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實踐中對股東債權不合理的優先于公司外部債權獲得清償中的‘不合理’如何認定?”
“對于運用智能設備有困難的群體,智能化審判管理系統在保障其訴訟參與權、獲得公平審判權方面有哪些針對性措施?”
“對于賄賂犯罪中涉及虛擬資產、數據權益等新型財物的,有何認定難點?”
授課中的理論闡述與生動案例讓在場師生們意猶未盡、深受啟發。大家紛紛在互動環節踴躍提問,實務專家們逐一為大家細致解答,現場學術氛圍熱烈。
聽課現場
聽聽講課現場的他們怎么說?
王亦凡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
刑事訴訟法專業教師
打破了法學教育的‘學院化’壁壘
陸衛民副院長的授課深刻闡釋了新時代法治人才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鏈條培養邏輯,展現了法學教育與司法實務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法官的職責不僅是定分止爭,還需通過個案裁判引導社會價值觀,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巡講活動通過“學術—實務”雙向賦能,打破了法學教育的“學院化”壁壘,通過實務專家的經驗反哺,有助于培育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智慧的復合型人才。
高尚旗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2021級本科生
讀懂法條里的現實考量
曾經反復討論的“認繳制困境”,實習接觸的“出資糾紛”,都因公司法新法的施行有了更清晰的解決方案。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法律人,陳昌院長所帶來的這場聚焦新公司法修訂的講座像是一堂“實務啟蒙課”,讓我認識到新法既用剛性約束守住資本底線,又以寬限期、救濟權等保障股東權益,也讓我意識到,未來不僅要熟悉法條,更要讀懂法條里的現實考量,培養“實務思維”。
成泓
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
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2024級法律非法學專業研究生
每一項觀念和技術的革新都在為司法公正提質、增效
龐聞淙主任精彩的講述,讓我對人民法院部門尤其是審判管理部門有了生動的認識,也意識到審判管理智能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建設中的縮影。從信息化建設到數字法院建設,每一項觀念和技術的革新都在為司法公正提質、增效,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法治理念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有力見證。
李明軒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
2024級刑事訴訟法學專業研究生
‘規范—理論—實踐’的圓融自洽
肖晚祥庭長運用教義學方法,對刑事司法實務中實然存在的受賄罪主體認定、新類型受賄行為界定等疑難問題一一作出了回應,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也讓我深刻體會到“規范—理論—實踐”并非割裂對立。刑事犯罪治理需要兼顧規范解釋與社會效果,力求實現“規范—理論—實踐”的圓融自洽。
來源丨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門:干培處
文字:楊程、董佳藝
攝影:方君儀、張翼翔
責任編輯:胡明冬
編輯:左雨欣
聲明丨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公眾號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